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占整个高校毕业生总数的近一半,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反映了众多百姓家庭的心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就业工作的开拓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和高职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一直处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本报将分三期对该模式予以解读,以望给诸多关心学生就业的各界人士些许启示。
本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
6月17日,记者见到李雪洁的时候,她刚刚从山东临沂的“国人西服”实习回来,而参加完毕业论文答辩后,她将作为“国人西服”的“特派专员”协助邢台店长工作。李雪洁是2004级服装一班学生,在2006年就已经被“国人西服”选中,同年年底,她赶去实习。“在半年实习期间,我的表现征服了公司的领导”,李雪洁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服装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兼修了市场营销专业,加上自己的勤奋,她一入公司就参加了公司举办的“第三届百强经理英才培训班。”李雪洁走的是学校招聘会的路径,而较此路径更为完善和充满特色的则是学校为毕业生就业所做的订单教育。
■订单教育实现“零风险就业”
订单班教学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瞄准实用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了将来所要就职的企业与岗位,并获取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培训,从而从终端上解决了学生就业落脚点。订单教育是该院实施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延伸,它开通了毕业生稳定就业的“绿色通道”,走出了一条“零风险就业”之路。学院先后与河北汽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等十余个企业联合开办了订单教学班。
在更为宽泛的层次,学院将就业导向融入整个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之间“零距离”的接轨。
■所开专业突出针对性
学院对所开设专业,重点突出了针对性和技术性等职业属性,同时保证了学生的培养周期,增强了经验积累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学院围绕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和全国相关行业,构建以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了6个优势专业,并以此带动专业群的发展。学院成立了30余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都是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实现了校企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目前已经建成了5门国家级精品课、10门省级精品课,30门校级精品课。
■拓展顶岗实习的校外基地
拓展顶岗实习的校外基地,学院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改革等任务,探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与相关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先后同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带薪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
记者在对该学院应届毕业生的走访中发现,他们很少有如今弥漫在大学生中针对就业问题所表现出的焦躁和迷茫,因为不少同学在大二时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就业去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