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结束了,等待考生的,要么是上了分数线,挑一所普通学校继续深造;要么名落孙山,面临一个新的选择:复读,或者找工就业。今年是高考恢复30周年,这样的情景也重复了30年。
近年来,尽管普通高校扩招,但考生也相应增加了,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高考依然并不为过,高考的紧张度,社会的关注度愈演愈烈。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见好,大量的应届生、往届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参加高考的依然趋之若鹜。对中考,考上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也只占一定比例,部分初中生依然难以升学。相比之下,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却十分抢手,许多学校的应届生还在上课,就被用人单位成批成批地“预订”走了,但“择校要选职校”的理念还未在人们心目中扎根,上职校依然是冷门,有时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剪刀差”的情形,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中高考压力。
台州正在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信息时代的制造业要“先进”,除了依靠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外,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只有掌握熟练技术、敬业爱岗的优秀工人,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先进制造业,首先是人的先进。
这几年,台州和其他地方一样,老闹“技工荒”,表明职业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工人,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因此,从现实和前景需求出发,对从中学走出的孩子们来说,当今社会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生的舞台大得很。做一个实用型人才,当一名技术工人,“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初中或高中毕业了,选择上职校接受自己喜爱的专业技能教育,未尝不是理想的人生选择。
当前,公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不断加深,对子女就学择业趋向采取越来越务实的态度,上职校已势必成为普遍现象。浙江日报5月27日报道,由于职校收费“贫困学生读得起”,培养的学生“招工单位抢着要”,衢州市现有半数以上学子选择上职校,实现了中学毕业生的科学分流,缓解了中高考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3月份本报曾作过一次民意调查显示,98%的公众觉得,职业教育对社会进步贡献大,他们认为“有一技之长者即人才”,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观。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全方位的,既要学富五车、既博且专的研究型专家,也要精通一门实用技术的行家里手;既要高端人才,也要中端、低端人才。
但遗憾的是社会上不少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态度,口头上认同,骨子里还是透着轻慢。一旦自己的子女面临选择,上重点中学便成首选,最不济也要上个普通中学,而对各类职业学校,则鲜有问津。这里有对职业教育的误读,他们普遍认为现实中职业学校“档次低、校风差、师资弱、毕业后找工难”;有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得上大学,最好是重点大学,以后考研、出国留学,这样才是出人头地的正道,而让孩子念职校,过早地找工就业,是没出息的表现。在单位同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自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做父母的脸上不消说多有光彩,要是读了职校,就仿佛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本来作为检验学子学业成绩的中考高考,成了一个家庭的“面子工程”,相反孩子就学择业的方向,未必都能依据自己资质秉赋、学业特长作出科学的选择。真可谓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要让全社会形成推崇职业教育的风气,有赖于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兴办各类职业学校,在师资、校舍、招生等方面给职业学校以普通学校的平等待遇。眼下,高考、中考一来,全社会关注,督查考场,改善环境,整治交通,从政府领导到学生家长,都忙得不亦乐乎,那份关注,真有点“全民化”的倾向。相比之下,职业学校的招生就有点“默默无闻”了。笔者以为,如果全社会上下能有关注高考中考一半的劲头,重视一下职业教育,则后者的社会地位不致于如眼下“闻起来香,吃起来无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