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招生考试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郑庆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中国特色高校招生选拔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2017-9-13 15:11:00
 

摘 要:高校考试招生承担着引导学生成长、服务国家选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多重使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学校120余年的深厚办学积淀,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从国家考试招生政策研究、科学公正编制招生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创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和开展高校考试招生大数据分析5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考试招生特色模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供参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但是,通过梳理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演变的轨迹可以发现,我国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对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响应仍然滞后,由此而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对高校考试招生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与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2005年,钱学森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是我国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拔尖创新人才为什么难以培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是什么。钱学森认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品质。因此,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即面对时代的需要,对民族、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责任的强烈自我感知和自觉认同;其次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即充满学习新知识的激情与渴望,能以非常规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耐得住寂寞,不畏惧艰难;最后,要具有诚信与自律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需要将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同时需要能够促进和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价值导向、政策制度、条件资源、教育理念、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考核和选拔的机制体制和模式,能够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但是,高校考试招生模式落后成为制约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重智轻情的价值导向,难以选拔出拔尖创新人才。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可以通过笔试考查,但是与遗传有关的生理特征(如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力、智力等),特别是与社会有关的个性化因素(如学习动机、个人情感、价值观等)则很难通过笔试考核。高校培养的应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与应用以及重构和升华能力,而非简单的记忆。单一的文化课笔试招生选拔方式,容易导致基础教育背离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的教育使命,从服务学生长远和全面发展转向追求高考录取结果的短期目标,使诸多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被泯灭在书山题海中,难以发挥自己兴趣并崭露头脚。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习或照搬苏联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式。当时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建设需求,突出强调专业化、标准化,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应用和产业发展的系统复杂性、交叉融合性,单一的专业技术难以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明和复杂系统的技术挑战,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3. 培养的学生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耶鲁大学提出,大学应该努力培养和帮助学生探索、保持和运用好奇心、不断发现新的兴趣和能力。但是,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所指出的:“中国大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耶鲁大学前校长Levin也认为,中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临的紧迫的改革任务。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方向与任务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也是我国“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最大的难点。高校考试招生作为连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承担着引导学生成长、服务国家选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多重使命。但是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自1977年恢复高考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与任务不断发生变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也在稳步开展。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校,就能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错位,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低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发展驱动力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互联网+”和绿色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加快发展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两个驱动力。与此同时,经过1999年以来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并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多元化考试招生模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五个变化”,即“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五个变化”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做出了深刻总结。

招生选拔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公里”,其考试招生改革也面临4项新任务:一是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选拔适应民族复兴、国家崛起需求的一代新人;二是主动适应考试招生对象群体多元化需求,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和选拔办法,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服务;三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研究因地制宜的多样化选拔途径;四是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不仅要留住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同时还要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和手段,吸引优秀的海外学生来中国求学,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尊重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得到国际高等教育的认同。

三、高校招生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高校探索和实践考试招生模式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进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考试招生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中,主动响应新经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引领世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深入研究、科学规划,从5个方面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考试招生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1. 全面深入开展国家考试招生政策研究。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持续演变。全面深入研究国家考试教育政策,精准把握政策的背景与初衷,对于把握高校考试招生创新实践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全面梳理,发现国家考试招生政策始终坚持了3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兼顾效率;三是坚持科学选才,德智体能综合评价,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质量观,通过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建立品行、智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思想境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担当精神)、创新思维(具备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全面提升。

遵循国家考试招生政策,秉承120余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淀,西安交通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迁精神”相融合,提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四面旗帜,确立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并以此目标引领西安交通大学考试招生模式探索与实践。

2. 服务国家,科学、公平地编制招生计划。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合理配置之间的矛盾始终是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改革的焦点。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考试招生政策下,高校招生分省计划事关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也是资源调控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生源基础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国家考试招生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按照科学选才、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校满意、社会认可的原则,以生源优良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科学、公平地编制分省招生计划非常重要。编制招生计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即:公平性原则(不同省区生源享有平等的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科学性原则(综合预测和分析影响招生计划编制的内外部因素)、稳定性原则(尊重历史,波动过大会引起社会的质疑甚至非议)和灵活性原则(政府可宏观调控分省招生计划,扩大高校分省计划自主权)。

西迁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始终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办学定位,将超过50%的本科招生计划投放西部地区,总量接近C9其他8校之和,为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难以替代的贡献。

3. 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高校考试招生不仅是考试、成绩计量和录取的单纯技术工作,更是联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的基本通道,事关百姓千家万户、国家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的系统性工作。如何通过考试招生改革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始终是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一个重点。

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AP)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经过60余年的实践,60%的美国高中开设了AP课程。全球参加AP课程的学生高达700余万人。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在内的22个国家的3300多所大学认可AP课程学分。实践表明,AP课程建立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通路,打破了中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推出了中国版的AP在线课程:MOOCAP(Massive Online Open 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地域教育向共享教育、阶段教育向贯通教育的转变。MOOCAP首批设立了8门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面向全国116所高中开放。目前已有3543人次完成在线学习并参加考试,其学分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认证。

4.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借助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通过对学生个人特质、综合素质、学业成绩,探索能够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品行等综合素养的科学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将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创新人才选拔出来,是当前我国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主要研究和探索任务。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少年班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两阶段、六模块”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与选拔方法。所谓“两阶段”,即内容有所侧重、方式有所区别的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所谓“六模块”则是包括文化课测试、智力测试、心理测试、体能测试和现场面试的6个相互衔接的结构化测试模块。自1985年开办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已经培养毕业生804人,其中80%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有十多位已经获得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职位,涌现出了陈曦、郑海涛等一批知名学者和杨晋柏、阎新锋等一批优秀企业家,反映出西安交通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真正将一批学业优秀、体能达标、心理健康、素质优良的学生选拔出来了。

5. 分析教育大数据服务招生选拔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考试招生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既能为政府提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布局、人口迁徙和教育需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省招生计划的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等的预测和决策支持,又能为学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优化分配、各学科专业办学绩效分析等提供科学精准服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早开展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此外也能为家长和学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等个性化精准服务。

西安交通大学敏锐把握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对考试招生模式创新的价值,及时开展考试招生和教育教学大数据分析。如通过对2015届本科生不同学科专业读研比例、各专业跨专业考研、升学去向、报考本校的录取情况和报考外校录取情况、课堂考勤率等大数据分析,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动态,为学校科学决策本科招生分省分专业计划分配、推免生专业招生计划分配、就业与招生联动机制的设计等提供了量化分析依据。

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成果。2017年7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经济学与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已增至14个。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西安交通大学长期以来考试招生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时期,西安交通大学将继续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强创新”的办学特色,持续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选拔与培养模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供交大方案。

注: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9期8-11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