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招生考试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成功的教育在于恢复学生好问的天性
来源:     2017-3-20 10:50:00
 

“善问”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的问题如果提得准确到位,能触及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共鸣之感,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要善问,要有提问的艺术,这一点很多人做过论述。但这只是问题教学艺术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要善待问,要有回答问题的要艺术,这一点关注的人不多。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很多的课堂就是满堂问,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来牵引着学生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预设好了轨道,只不过一个是硬推一个是巧拉。当然,最高水平的牵引会像动车一样,以外在问题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实现目标,达到预设。

但学生最大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是疑问,是闪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大大的问号,是急切地想要解开这些疑惑的求知欲。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一直以来,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轻视甚至忽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逐渐成了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消磨了质疑的信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这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有莫大的关系。在许多人看来,一堂成功的好课优课, 应该是学生都能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听懂了,没有问题了的。如果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设计的答案不相同,或还有学生没有听懂,不明白,提出了一些疑问,这堂课就是不完美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些公开课的这种倾向尤为严重。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唯师是从,唯教材是从,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反而越少。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恢复学生好问的天性。怎么做呢?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接纳学生的提问。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能不否定、不驳斥,积极地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解答不了,也坦诚告诉学生,不回避,更不批评,这无疑是对学生“问”的最大肯定,也是对学生的希望和信任。只有学生敢提问、想提问、会提问了,教师才有“问”可“待”,才能艺术地回答问题,至臻于善。

而待问的至善之境,应是《学记》所描述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根据问题的大小、深浅与难易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但不包办,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与其共鸣,引其向纵深思考。是授人以渔,给学生一些思想方法上的提示启示,更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是留有余韵,给学生以时间,慢慢吟味思索,在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欲罢不能”之感时,再适时点拨,更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这样的“待问”才是“善”,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才会让学生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成就感。这种惊喜、这种成就感,又将内化为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更创意地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

文/肖汉斌

(原标题:成功的教育在于恢复学生好问的天性)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