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SDES(服务设计与体验策略,现升级为:产品创新与服务设计)2班校友柳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遗平台的首席设计师,执掌了整个产品设计。以互联网之力,为传统文化焕生,恰好一偿他的心愿。柳科说“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能站到这个舞台、这是对中国设计力的肯定,对中国创新力的肯定。”

11月29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希望联合会、永新华控股集团,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发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指导,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在北京天乐园大戏院圆满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来自科技、教育、文化多个领域的嘉宾以及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近300余人受邀参加本次发布仪式。

发布仪式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通过视频表达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的祝贺,同时,也感谢中国对国际非遗保护做出的重要贡献。
据项目负责人罗勇介绍,大数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保护、传承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该数据平台建立了非遗项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唯一的国际标识编码,搜集并整理了全球220万项语言版内容。目前,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已搜集了超过3万项非遗项目,收录传承人3000余人,覆盖了105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打造扎实的平台及内容,非遗大数据平台亦联合了腾讯、京东、网易严选、中央美院等近十家知名企业、院校,共同打造非遗2.0开源计划,希望借助大数据平台将各自优势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大家将非遗创新归纳为4个模块:互联网内容及电商促进、非遗教育培训、版权保护及授予、公益慈善。这4个模块加上国际非遗平台本身优势,都开放给外部,以寻求更多合力来共同致力非遗保护和传承创新。
平台首席设计师柳科表示,平台最终要收集87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量词条,后续一方面会以审核认证的方式催化用户自发去完善维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会和多家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寻找数据出口和产品形态。该平台的搭建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希望聚多方之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生。
柳科
用户研究、人机交互领域专家;
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首席设计师; 奇虎360前研究&人机交互设计团负责人,众多亿级用户产品创新; 小牛电动车前智能产品总监,产品众筹记录全国第一、全球第六; 中国国家地理互联网公司前首席产品官; 唐硕咨询机构、联想研究院URC前研究员;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首届杰出校友、南开大学MBA导师; 港大ICB紫荆共创校友俱乐部会长,中关村天使投资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双鱼座、爱吃辣、铁人三项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