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务院公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将浙江、上海作为试点,未来各地也将逐步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何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如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如何科学选拔人才?11月15日, 在重庆交通大学举办的“新常态下深化重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人才选拔的问题进行了解析。
从“择分录取”到“择优录取”
“公开、公正、程序严格一直是高考长期受到欢迎和信赖的根本原因。然而,高考入学制度无法全面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让择优录取变成了择分录取。”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流汀指出,统一的标准不利于高校特色发展和高校人才分类分层选拔。招生考试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科学选才育才。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邱可说,改革应该树立起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在招生的时候我们不止要“招分”更重要的是要“招人”。要从过去的只看到分,转变为看到各具特色的学生。
从培养“智商”到培养“情商”
“我女儿现在上初三,以前课余时间还会学习钢琴、绘画,但是现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只能用来做作业,平时也很少有时间去和不同的人交流。”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潘勇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些孩子现在课余时间大部分都在做作业,可是他们将来不止要和作业打交道,还要和人打交道,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潘勇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是综合的标准,不是高分就是人才。在培养学生时,培养他们的“情商”比培养他们的“智商”更重要。陈流汀对此深有体会,他感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其实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招生改革破题 基础教育面临挑战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内容上,首次把学生的高中过程性学习成果纳入高考,首次把学生的学业学科选择性科目纳入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些举措在为基础教育指明方向的同时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挑战。
“现在区域、学校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块。未来我们要实行走班、选课制度,如果一个学校只有5个物理老师,但是300个学生选了物理课,需要8名老师才能完成教学,这种情况怎么办?”邱可提出了要让基础教育跟上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完善配套设施是根本。此外,邱可指出,选课制中高二学生的选择将关乎到未来的职业方向,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