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科考试”,目前已变成高考资格考试。高三学生过了这一关,才能取得走向高考考场的通行证。据了解,在一些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综合科考试的地位和权重有逐渐提高的趋势。比如,海南省2007年的“基础会考”、广东省2007年的“文科基础”、“理科基础”考试等。
实践中,这种综合科考试制度运行如何呢?
下面仅以江苏省最近几年的相关情况做分析。
A近四年通过率比较
2003年江苏全省高考综合科考试通过率74.76%。
2004年江苏全省高考综合科考试通过率54.41%。(不到六成的通过率,令有关部门感到震惊。)
到了2005年,高考综合科考试通过率是多少?据媒体报道,个别名校的通过率为100%,南京全市文科综合合格率超过95%,有6所中学取得文科综合100%合格的好成绩。
2006年江苏全省高考综合科通过率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学校的“喜报”频频传出:常州市青龙中学246位学生参加考试,合格率100%;苏州市用直中学715名学生参加考试,一次通过人数711名,通过率99.44%。
B解读通过率
通过率何以在两年内成倍增长?
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真的立竿见影得到提高了呢,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了?
一般来说,对于学校内部自己组织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校有“求真”的要求,因为学校要得到真实的成绩。但是在带有选拔性并与外校进行评比的考试中,学校则表现出追求好成绩的强烈动机,有迅速提升成绩的需要。
于是,在综合科考试这样的省级“鸡肋”考试时,学校就会把“胆量”、“力量”全都使上。100%的通过率就是明证。换句话说,只要学校“重视”了,成绩就会提高,而且能提高到极致。
学校对综合科考试的态度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以前,通过率由学校自主决定。如果任由“差生”参加高考,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难免会受影响,通过率由74.76%下降到54.41%并不难理解。
现在,决定权在省会考办。有的学校平时对综合科教学不重视,临到综合科考试担心少数高考可能达到本科线的学生不能通过综合科考试,于是就在综合科考试的考场上“做文章”。虽说综合科考试有两次机会,但是学生和学校都明白,第一次在自己学校考试容易通过;第二次在外校,“风险比较大。”
另外,自从决定权收归省会考办之后,综合科考试通过率也成为各地、各校的“竞技舞台”:大家在竞相比谁先达到100%。
综合科考试愈来愈像是一场考试秀了。
C为什么要设“坎儿”
2005年2月18日江苏省下发通知规定,综合考试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当年的高考,学校也不得向其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同时强调,综合科考试成绩将与学校的评先、评优、评估直接挂钩。
后又规定,2006年开始高考综合考试取消补考,改由省会考办统一组织第二次综合考试。
这些措施,实际上是给学生参加高考设定了一道“坎儿”,引起了学校的重视。
为什么要设“坎儿”?
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高中教育要有一个严格的毕业考试制度,否则,学校就只有升学率而没有了教学质量。设立这道坎儿,对学校来说,能督促学校重视非高考科目的教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对学生来说,防止学生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主要目的之一。
实际上呢?学校的“重视”仅限于考试过程,综合科的课程、教学、评估依然如故,纹丝未动。
笔者几年前参加过省级综合科考试补考试卷命题工作(当时补考权下放到市,阅卷权下放到校)。当时,几个参加命题的人真是煞费苦心,生怕试题过难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倒好,通过率一个比一个高,甚至都能达到100%!
以前,综合科考试通过率在50%至70%之间,这样的成绩是比较真实的。相反,设坎儿之后,综合科考试的成绩就很难说真实了,因为只有“千方百计”提高通过率才是各方皆大欢喜的事。
D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综合科考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它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
(1)机会不均等,不公平。正规的资格考试,有关部门应严肃考风考纪,按真正的省级考试来严格对待,但各地在操作中有紧有松。当然,本文的宗旨并不在于揭露综合科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2)污染考风。英语口语测试、理化生实验考试、计算机过关考试、综合科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如果能做到操作正规、严谨,当然能实现所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呢?得不偿失的是考风的严重污染。
最近见诸媒体的《全国数亿高考考试费去向不明,亟待相关部门审计》、《高考报名费不该是笔“糊涂账”》等文章,可能会有助于人们理解其中深层的“奥妙”。
笔者曾在广东、江苏两省参加过综合科考试的命题、监考和阅卷,深感有些考试非改不可。
(3)破坏社会诚信。综合科考试这样的“洗礼”,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也常常疑惑:这样做教育,如何使我们的孩子树立诚信的观念?
我认为,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