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招生考试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招名额分配的背后博弈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6-3-27 14:51:00
 
        当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重点大学本地化程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程度:2004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占总数的27%,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数占总数的40%,武汉大学在湖北省的招生数占总数的50%,浙江大学在浙江省的招生数占总数的70%。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部属院校;另一类是地方财政支持的省市属院校。公众普遍认为,地方高校招生向本地倾斜可以理解,但部属院校是国家出资举办的,理应让全体纳税人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据杨东平介绍,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倾向,主要在1999年一批重点大学实行“省部共建”以后变得比较明显。

  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同年年底,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简称“985工程”。中央政府给“985工程”的第一批大学——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各拨款18亿元。此后,“985”高校逐渐增多,截至目前已发展到30多所。但中央却没有那么多财力支持这些学校发展,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的做法,即“省部共建”。

  北京人凭什么上北大清华?

  北京人说清华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资的,故优先招收北京人。笑话!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国人都当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撑腰,凭一句话就能堵住大家的嘴?[全文]

  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韩民告诉本刊,在共建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大学资金、税收、土地等一系列支持。作为回报,地方政府希望这些学校在高考招生时向当地倾斜。

  “地方政府给大学的资金支持是相当可观的。比如教育部与广东省给中山大学投入的12亿元共建经费中,广东省就占了一半。”周洪宇说,此外,作为共建的内容之一,当地政府还为大学提供了征地拆迁、扩建校区、地下管网、光纤光缆、公路公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支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大学在制定招生指标时,必须把“高校所在地的政府要求”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了。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了重点大学招生必须考虑“地方政府要求”。孙东东以浙江大学为例介绍说,浙江大学是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以及老浙大四所大学合并而成的。这四所大学中,除了老浙大原来是中央部属大学外,其余三所此前都是浙江省属大学。根据合并协议,原来三所省属大学仍立足本省,主要经费也来自浙江省。“因此,浙大招收70%的本地生源无可非议。”他说。

  记者注意到浙大校长潘云鹤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为难情绪。潘云鹤说:“浙江大学的招生指标,省里对我们是有要求的。现在浙大在浙江省招生每年已经接近70%了,可省里还不满意,还在给我们施加压力,希望把这个比例再提高一些。”不过,潘云鹤认为,“浙大在浙江多招一些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省里给了浙大很多经费、土地,帮助浙大扩建到这个规模,浙大为浙江省多培育一些学生也是应该的。”

  然而公众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3%的人认为,目前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是不公平的。

  周洪宇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说法的不合理性。他说,地方与高校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给予,而是互利的。知名高校对地方的贡献,除了科技成果转化、消费拉动等直接经济价值之外,还是当地巨大的无形资产,甚至是城市名片。因此,地方对高校不应再额外索取了。

  “大学在招生时向当地适度倾斜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倾斜的程度。”杨东平说,“超过三分之一的生源来自本地显然就不合理了。”他说。

  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的博弈

  杨东平认为,政法大学按人口比例投放招生指标的做法是一个破冰之举,徐显明把解决高考招生公平的问题提到行动的层面上,难能可贵。但他认为,政法大学的做法并非一个普适的做法,徐显明的方案比较简单化。

中国政法大学的高招指标按各省人口分配好不好
中国政法大学的高招指标按各省人口分配好不好
好事

    打破地域差异的破冰之举

  中国政法大学此举着眼于“起点的公平”,这种思路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公平的固有之见。此前,针对高校招生的地域差异,曾有过“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的提议,但这种似乎接近“绝对公平”的前景,却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变相鼓励应试教育。全文]


不好
措施存在两个不利因素
  指标细分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各地的教育水平以及升学水平都不相同,如果指标细分,那些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就不能考入理想大学,因为指标是规定好了的,只有这么多。[全文]

  “一般来说,北方的学生愿意在北方上学,南方的学生愿意在南方上学,因此并不需要每所大学都在各省按人口平均招生。”他说。

  周洪宇提出,按人口比例招生不如按考生比例招生更为科学。虽然一般情况下人口数量与考生数量呈正比,但有的省由于高中不发达,考生数量并不多。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徐源远提交了一份建议:高考由国家统一命题,按照分数高低统一录取。徐源远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此前,关于高考录取时取消地域界限的呼声一直存在。

  但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不支持这种做法。

  “全国实行统一高考分数线,无疑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周洪宇说,一是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必然高考升学率遥遥领先,不发达的地区必然成为高考的沙漠;二是会造成新的高考移民,学生会往教育发达的地方跑。

  事实上,各地教育条件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决定了各省考生水平有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事。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的矛盾自古就存在。

  周洪宇说,北宋时,由于北方久经战乱,经济萧条,教育大大落后于南方,结果出现南北举额严重不均的现象。这就引起了朝中大臣司马光与欧阳修之间的科举南北之争。司马光代表北方主张在进士录取中实行“逐路取人法”,即按地区分配名额。而欧阳修代表南方,提出“凭才取人”。这是一次典型的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

  孙东东认为,研究型大学还存在考生选拔时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他说,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必然要追求考生的卓越,平均分配名额很难保证学校招到最好的生源。

  杨东平也说,对于大学来说,第一位的价值是追求生源的优秀和卓越;而对于国家来说,必须兼顾教育公平。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矛盾主要集中在人口大省上,适度向这些省份倾斜是必要的。即便在追求优秀的美国,上世纪60年代后,也出台法令保护有色人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杨东平向本刊提出了一个在当前情况下缓解各省名额矛盾的解决方案。他说,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扩张时期,在校生的规模正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而这样速度还将保持20年。他建议,在每年扩招的增量中,部分向人口大省倾斜,以缩小各省市之间录取率的差距。

<<上一页     
■相关链接  
  • 2006年研究生招生调剂信息
  • 专家建议:研考前10天心理如何调整
  • 考研最后冲刺阶段如何正确的休息
  • 2006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更新版)
  • 经济管理学院2006考研调剂信息
  • 考研复试的十大误区及纠正措施
  • 2006职称外语考试准考证信息汇总
  • 职称英语考试具备英语基本知识可应付
  • 2006年4月9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统考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