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来说,第一位的价值是追求生源的优秀和卓越;而对于国家来说,必须兼顾教育公平。两者间该如何取舍?
高校每年在各省招生的名额分配,历来是一个敏感问题。现行高校招生指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公众普遍关心。是依据各地人口总量?还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抑或是各地财政上的贡献?去年,一家媒体对此提出疑惑,该媒体称,“相关部门没有公布,我们不得而知。”
招生指标如何制定
周洪宇,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高校招生工作。
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曾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请教过这个问题。据杨学为介绍,我国的高招指标是这样出台的——
高校在各省招生的数量和比例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上世纪50年代初,各高校根据自己对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估,制定了该校在各省招生的比例,这个比例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每年具体浮动的幅度,各校则是根据下列因素来考量和决定:当年考生人数多少;该校当年毕业生数量;国家总体招生计划如扩招比例;该校各院系各专业师资情况;以及高校所在地的政府要求等等。
周洪宇说,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8项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每年,各高校根据上述情况制定出该校当年高招指标,报教育部高教司、发展规划司、学生司等部门核准。他说,只要出入不大,教育部都基本同意。
周洪宇说,去年9大名校负责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有的校长称,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学校“自主权不大”,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两会代表谈高考录取 |
广东人大代表提议高考录取线应全国一
北京、上海保护本地考生有一定的道理,它的很多高校是由本市纳税人出钱办的,它们对本地考生有所袒护也可以理解。但像北大、清华这些由中央出钱办的大学,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数线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可把高校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国家出钱办的,一类是由地方财政出资办的。前者应划定全国统一分数线,否则外省考生很难考取。》》详细 |
周洪宇代表:北大清华不是北京人的学
重点大学分数线和招生指标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倾斜,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容易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详细 |
洪可柱:取消发达地区高考特权与教公平
各重点大学有较大权限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其弊端是各高校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拉愈大的局面,造成了欠发达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考生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了应试之风日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详细 |
地区差异造成入学机会不均等
长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就此话题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5年前的一桩诉讼。2001年8月,山东青岛姜妍等三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依据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起诉教育部,三位女生的理由是,各地相差巨大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剥夺了她们上大学的机会。告状虽然不了了之,但引起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极大关注。
高招指标分配的地域差异应当消除
高等学校招生指标在全国各省市之间分配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同样分数的考生,在北京、上海可以被录取甚至被重点学校录取,而在许多省份则可能落榜,这不公正。[全文]
杨东平在《艰难的日出》一书中指出,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因此出现各地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例如1999年高校录取分数线,湖南、湖北等地比北京高约100分左右。
近年来,一些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各地的考题不一样了,高考分数不再具有可比性,录取分数线差异的矛盾也就不像过去那样突出。但是,高考录取的地域差异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分数线的差异转变为录取率的差异。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南高考移民状元李洋事件,就是因为海南的高考录取率高出全国水平18个百分点,李洋的父亲才把儿子的户口从湖北迁到海南的。
参与了近20年高考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分布不均。以北京为例,北京有74所高校,绝大部分是市属高校,这些市属高校吸纳了大部分当地考生。而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高等院校比较少,当地考生的录取机会也就比较少。
杨东平也认为,大学的分布不均,是造成录取率差别的主要原因。美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意识到大学的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联邦政府制定法律,建立阵地学院,成为今天州立大学的前身。而我国,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少数大城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