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幼儿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儿子给母亲跪下哭诉:妈妈你毁了我的童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4-26 16:07:00
 
“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是每个“60后”和“70后”父母与孩子斗争的焦点,集中体现在1965年至1970年左右出生的父母和1990年至1995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之间。

    摆摊卖烧烤的国家特三级厨师黄师傅说起16岁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儿子学画画,妻子又没了工作,黄师傅不得已正常工作之外卖起了烧烤。凌晨,黄师傅又是最后一个收摊,一脸疲惫,长时间站立导致腿部静脉曲张,而此时儿子黄鑫刚关掉遥控器,上床睡觉。

    “就为了孩子有个好归宿。”黄师傅连连叹气,他不明白儿子怎么就不能体谅体谅父母的艰辛。

    儿子泡网吧不写作业,黄师傅也发过狠,用铁链把儿子捆在房子里一整天。他的苦口婆心也把孩子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但过后儿子依然我行我素。在儿子保证的作息表上,黄师傅的批语是“黄鑫不可能做到啊,纸上谈兵”,末尾一连5个感叹号。

    为了孩子,没了自己

    4月14日,星期六。兰州市崇雅艺术学校过道的长凳上,坐满了前来陪读的家长。第五教室传出孩子们咿咿呀呀的歌唱声,家长或翻着报纸,或织着毛衣打发着时间,更多的家长坐不住,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家孩子的长长短短,不时从教室的门缝里把头探进去,看看孩子的表演。有家长干脆搬把凳子坐在后排,摊开本子,边听边记。

    同一幢楼上的爱丽丝英语培训学校也是这番景象。

    周嘉嵘的妈妈思前想后还是没进教室,她怕孩子觉得有人撑腰就捣乱。

    这天的周嘉嵘,早上要上奥校,下午学英语,晚上拉小提琴。每个周末,年轻的母亲都要陪着儿子四处赶场子。“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为了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她不无抱怨地说。

    上个星期,8岁的儿子给37岁的母亲跪下了,抱着她的腿哭诉:“妈妈,你毁了我的童年。”再次提起这事儿,这位母亲连亲几口儿子的脸,再次发誓不打孩子了,母子俩约定“妈妈要有耐心,宝宝要有恒心”,要做“最好的妈妈,最好的宝宝”。

    兰州大学附属一院的徐医生放弃周末来陪女儿学书法。喜欢历史的他在嘈杂的过道里品三国。一会儿,女儿出来了,冲徐医生就俩字——“买水”,转身又进了教室。徐医生哈哈一笑,收起书,下楼了。不几分钟,一瓶茉莉花茶送到了女儿的嘴边。

    孩子学特长,父母是跟班。快40岁了,徐女士没想到没有音乐基础的她还要去学一门乐器,不仅成天围着女儿转,而且身兼接送加陪练。女儿去学小提琴,常常是老师教自己半个小时,再教女儿半个小时,回家自己再照着笔记教孩子。

    和自己小时候比了比,徐女士感触深刻:“父母忙着柴米油盐,根本没时间管我们,作业得自己写,衣服得自己洗,现在的孩子条件太优越,家长服务太周到,觉得什么都是天经地义,孩子压根儿不懂得珍惜。”

    连日来,记者泡在各大琴行、书店、特长培训班采访,不难发现家长加孩子的组合身影。面对记者的问题,很多家长只喊教育这代孩子真累。“我们现在捆绑越来越紧了,一点空间都没有,简直是难舍难分,就连洗澡我们都要一起去。”一位前来给孩子选书的家长如是感叹。

    家长感受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

    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闫林历历在目。吃不饱,穿不暖,高三时穿的蓝衣服打着7个补丁,穿的老父亲的旧皮鞋连修鞋匠都不愿意补。大冬天,学校晚上限电不让点蜡烛,为背英语,只好去抢县城的路灯,回到宿舍,用自己的体温暖冰冷的被窝,冻得难以入睡。

    已经“跳出农村包围圈”的闫林,对自己的女儿“不惜血本”进行教育投资。家在榆中县,周末跑到省城兰州学英语,父女俩常常是早上8点出门,中午才能赶到,一来一去精打细算就得50多元。不得已,去年花5万元买了辆奇瑞QQ。

    几年间,花8000元买电脑,4300多元买多用电子琴,一小时两元去租钢琴,夫妻俩几乎把三分之二的工资全都花在了女儿身上。

    其实,闫林也没想着自己的女儿能成名成星。闫林深有感触的是,单位搞一些文体活动,自己常常是有心无力。

    “上一代的缺陷不能在下一代身上延续。”闫林40岁才第一次坐火车去张家界,女儿10岁大就已经去过九寨沟、黄鹤楼等很多旅游胜地。有时候,闫林也会把女儿放到艰苦的农村去体验强烈的反差。“要让孩子明白,幸福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闫林说。

    无独有偶,与闫林的想法一致,众多家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领孩子出去长见识。到全国各地旅游,点燃了12岁女孩董宛瑾的梦想。英语说得很溜,拿过甘肃省小学生“口语大赛”二等奖的她准备考雅思,梦想留学布拉格、维也纳。

    扳着指头数,这位12岁的小姑娘已先后练过钢琴,参加过奥数班、作文写作班,目前还学着英语,打着乒乓球。

    难道家长不心疼孩子?母亲陈女士道出苦衷:“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孩子将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不会太吃力。”

    就在女儿六年级毕业报考中学时,3000个学生竞争40个位子,没4天就报满了。“孩子们不得已,我们也不得已。”陈女士的话多多少少代表了家长的普遍心态。

    儿子黄嘉佑9岁了,在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当副部长的父亲黄剑华,从来没强求让孩子上过什么兴趣班。面对大家趋之若鹜的行动,他发问:“几百条起跑线,每条都不让孩子输,现实吗?”孩子喜欢电脑,黄剑华引导孩子做了一份电脑知识报,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孩子自己上网搜集的,黄剑华更乐意做这种承载着孩子兴趣本身的启发和引导。

<<上一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