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早恋了怎么办?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怎么办?……在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日益低迷的今天,江苏教育电视台一档关注青少年的栏目《成长》(原名《成长不烦恼》)却在江苏很受欢迎。节目开办5年多来,收视率不降反升,今年更被评为“十大优秀栏目”。带着对节目的种种好奇,日前,记者走进栏目组,挖掘了《成长》背后的“成长”故事。
主人公成长———叛逆少女乖乖回家了《成长》栏目组,编导们正在观看节目的回访。这期的女孩叫小菲,16岁。虽然长得漂亮却曾经无比叛逆。跟社会上的混混结交,不回家住,谈了所谓的男朋友,在她心目中,最好没有父母。这样的一个叛逆少女却在节目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当看到父亲在现场请求她给他们改过的机会时,小菲哽咽了,“听爸爸这么说话,我心里难过死了。”观看的编导们眼眶也红了,制片人赵宁说,每次审片子,他这个大老爷们都会没出息地哭几回。上了节目后,小菲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半年不到的时间,曾经不想上学的小菲成功考上了一所学校;曾经看不惯小菲穿着的父亲,也买了一件同牌子的T恤穿在身上;曾经跟妈妈无话可说的小菲规定妈妈每天给她打3个电话……看到这里,编导们脸上写满了欣慰。“我们就是要给父母和孩子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父母的教育缺乏智慧,会打着爱的幌子犯善意的错误。就拿与异性的关系来说,一个孩子就曾跟我说,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过,也不知道恋爱是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父母骂他的话语中学会的。”编导成长———父亲离7 12岁的女儿远些女大学生恋父的话题至今让执行制片人陈琼记忆犹新。“这个女孩最初找到我们,其实是为男朋友的事情烦恼。她不停地换男友,却每个都处不长。为此她很苦恼:我就是要找个像爸爸一样的男朋友,为什么爱情总是擦肩而过?”陈琼说,正是女孩不经意的这句“像爸爸一样”让节目组找到了根源。
原来,女孩有个很帅的爸爸,他呵护女儿,疼爱老婆。可是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又严厉异常,于是当时上高一的女孩就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想,“这个家里要是没有妈妈,就我和爸爸肯定会非常幸福的。”于是她开始做手脚,比如在爸爸衣服上弄点口红印什么的,让妈妈怀疑爸爸有了外遇。父母就这样在她高中的时候离了婚,女孩却失望地被判给了妈妈。这期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非常高,很多家庭都开始反思父亲教育女儿的分寸问题,“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如果女儿长大了,父亲还不分性别,亲啊抱啊的,她就会恋父。所以在女儿7 12岁的时候,爸爸应该离女儿远一些,要维持严父慈母的角色功能。”节目制片人赵宁也是这期节目的受益人,“我家也有个上初中的女儿,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亲一下她,说声晚安。做完这期节目后,我再也不敢了!”节目成长———《成长》关注普通人的故事
节目部主任宫必京告诉记者,在谈话节目日益走下坡路的今天,《成长》栏目坚持以青少年为节目主体,真情讲述发生在孩子身上、两代人之间的故事;真实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真诚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化解因孩子的成长而引发的孩子的、父母的烦恼,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不错,据AC尼尔森调查数据统计,《成长》是南京地区少数收视率挤进100强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徐平感触很深,“做谈话节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内心。改版后的《成长》除了关注孟非、魏敏芝这些名人的成长经历外,还增加了很多普通人的成长故事。比如一个无锡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家里贫寒,为了能让女儿吃上肉,妈妈卖血;为了给女儿买冰棍,爸爸每天多爬20楼送纯净水。从这些平凡人身上我感受到力量和坚韧。《成长》没有时下的哗众取宠,是个很干净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