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近日,本报接到固始县读者反映,该县从农村公办学校抽调教师到县城民办学校任教,使乡村公办学校运转困难,而派到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却由县财政拨款发放。
记者赴当地调查采访时发现,上述现象的背后源于一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改革实验,短短几年间,固始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壮大,在校生占全县在校生人数的11%。并由此形成民办高中和乡镇高中争抢生源。
对此,固始县教育界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民办教育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有人认为民办教育加大了上学的成本;有人认为民办教育搞活了教育,有人认为把教育搞乱了;有人认为向民办学校派教师由财政支付工资是好政策,有人认为这是国有资产流失。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施行至今,各地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上做法并不一致。固始县的改革实验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招生中有人“卖学生”
9月7日,记者赶到固始县时,一场招生大战刚刚落幕。
每到一所高中学校,几乎都能看到红色条幅,大多是“热烈祝贺”该校2006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容。
“整个6月、7月、8月都是招生大战激烈进行的时期。”郭陆滩高中一位老师说。
记者在多所高中采访时发现,每所高中都有印刷精美的招生宣传彩页或画册。
“招生竞争最激烈的时候,电视上每天几乎全是各个高中的广告,有字幕广告,也有电视系列片广告,今年有的学校光是招生广告宣传花费就有十几万元。”一位高中校长说。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招生大战还引发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初中三年级班主任现在成了香饽饽,5月份开始,一些高中学校争着请一些中学初三班主任吃喝、到外地旅游,到招生的时候,初三班主任介绍一个学生到某所高中上学就会得到那所学校发给的500元至600元不等的奖励,一个初三班主任光是这方面的收入一年就有两三万元。”一位高中老师说。
当地群众把这种现象称为“卖学生”。
“招生的时候,高中学校之间经常出现相互拆台的情况,有的学校招生人员散布谣言说某某高中要关门了、某某高中用不上水、某某高中今年发生了杀人案。”一位高中校长说。
招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
“在固始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招生计划数大于实际录取数的反常情况。”一位高中老师说。
据了解,在这场招生大战中,多数公办高中学校没有按计划招足学生,如:段集高中往年招收新生在600人左右,今年只招到450人;陈淋子高中今年招收新生只有208人。而一些民办高中学校招生情况则较好,如:蓼城高中今年招收新生400多人,永和高中今年招收新生达22000多人。
在这场招生大战中,各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今年名存实无,学生只要愿意交费都有学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不仅不用交费,还能得到一些学校提供的奖励,奖励金额从几百元到两三万元不等。
农村教师进城之争
与高中招生大战相伴出现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农村公办学校的教师“人心思动,人心思调”,大家争着要往县城里调动。而与农村公办学校争夺教师的主要是县城里的几所兴办不久的民办学校或幼儿园。
记者在一些农村高中采访,听到的是一片诉苦、抱怨之声。
一位农村高中校长说:“永和高中的党总支书记是由教体局副局长担任的,所以永和高中到下面学校挑教师有时连个招呼也不打,有一次抽走了一名骨干教师,事后我们才知道。”
段集高中副校长王立新说:“我们学校去年被抽调走的老师是5个,今年又抽走了10个,他们基本上是高三年级的骨干教师,大部分去了永和高中。”
据了解,被抽走教师的乡镇学校为数不少。如,郭陆滩高中去年抽调走5名骨干教师,今年抽调走7名。石佛高中抽调进城的教师去年9名,今年4名。黎集一中在过去两三年里共有40名教师被抽调走。
据调查,县城的民办永和高中,现有200多教师中的60%都是由县教体局派出的,工资由县财政发放。其他教学机构如明珠双语幼儿园也有18名教师是公派的,工资由县财政发放。据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讲,全县一共向民办学校派出公办教师200多人。而记者从一些中学校长及教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是,全县向民办学校派出的公办教师有400多人。蓼城中学和希望高中两所民办学校自今年秋季开始也将有几十名公办学校教师派入。
这些被抽调走的教师全部为各学校骨干教师,大多数担任原所在学校毕业班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这些教师的调离往往造成原任教学校某些学科教学工作的中断。
“我承认现在有些农村学校一些教师被抽调走之后,有的学科开不了课,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固始县教体局局长孟明9月8日对记者说。固始县委、县政府已经作出决定,由县财政拿出500万元资金,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200名公办老师充实到农村基层学校。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
在固始县,招生大战和农村教师大批进城都是近两三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追溯其根源,这与固始县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相联系。
“固始县民办教育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这也是逼出来的。”孟明说。
据孟明介绍,固始县总人口164万,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2004年时已接近30万人。过去固始县城只有两所高中接纳学生就读,以后虽增加了数所高中,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2002年固始县居民存款达到60多亿元,县委、县政府提出,非义务教育大力提倡民办教育。2003年8月,固始县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对民办教育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希望能够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办学,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2003年底,固始高中搬迁,老校舍改造为慈济附中,政府占有40%的股份,外商投资1000多万元拥有这所公办学校的管理权。
由此开始,固始县先后出现了蓼城中学、希望高中、永和高中等三所民办学校。
2005年初下发的县政府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对民办教育的优惠办法,主要是:民办学校在招生、选聘教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政府以成本价出让土地给投资商并减免相关费用,对投资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学校,政府按照学校招生规模承担教师配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拨付,纳入县教育、人事、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等等。
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后,固始县民办教育迅速扩张。据固始县教体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县共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63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9所、小学37所、幼儿园(学前班)109所。聘用教职工2284人。民办学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均占全县在校生和教师总数的11%。投资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永和高中2006年达到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
在固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非义务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向县城集中,向民办教育靠拢。
乡镇公办高中将被掏空?
“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固始教育带来了活力,它打破了公办学校的大锅饭体制,公办学校现在也有了竞争的压力,办得不好就会被淘汰。”孟明说。
而记者在一些农村公办中学采访时,听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
黎集一中一位老师说,学校15%的骨干教师被抽走了,只好从初中选调老师,这样仍不能补足缺额。
这位老师说,黎集一中原本是办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受政策影响,教师队伍有“断层”的危险。照此下去,最终可能招收不到学生。这不是因为学校自身不努力,而是想办好也无能为力。
与黎集一中相类似的学校还有很多,记者在一些农村公办初中和小学采访,也听到有老师反映同样的问题。高中的老师抽走了就到初中选调人,初中教师不足又想办法从小学抽人,再加上直接被抽调到县城去的,农村初中和小学缺教师的情况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进城的教师则感到庆幸,因为他们享受到的待遇远好于原来任教的农村学校:保留公职教师身份不变,评职称、晋级等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工资由县财政发放的同时还能从民办学校领到课时补贴,课时补贴的金额往往高于工资部分。
“民办公助”遭遇两种声音
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在固始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固始民办教育走偏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大棚蔬菜把季节搞乱了,民办教育把固始搞乱了”。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目前是固始民办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民办教育给固始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孟明说:“民办教育对固始教育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三年来,全县民办教育的投资改善了办学条件,固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一年只有一亿多元,靠政府投资解决办学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上当前最大的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与群众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固始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
对政府实行的“民办公助”优惠政策,从全县选拔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并由财政发工资的做法,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持反对意见的认为,从全县选拔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打乱了农村基层学校的教学秩序,优化了少数学校却搞乱了大多数学校。派到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还由财政拨款发工资,无异于国有资产流失。
对此,孟明解释说:“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划,‘十一五’期间,农村高中向县城集中,最终取消农村高中。这样,教师的合理布局调整就需要一个过程,抽调教师中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矛盾。”
孟明说:“由财政拨款向民办学校派教师,这实际上是固始县对民办教育采取优惠政策的一个变通办法。再说,民办学校也需要教师,它们同样也需要纳入到教体局的统一管理。当然,对照有关法律,我们也正在对此进行规范,下一步将要求民办学校投资人把派入教师的工资交到县财政,再由县财政支付给派入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