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根据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的工作部署,赣北地区高校2012年心理咨询案例研讨会于4月13日在我校隆重举行。此次会议邀请到的领导有省高校心研会副会长陈建华、副秘书长高美才、九江市心理学会会长黄福林、副会长刘新发、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吴红东主任以及赣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我校出席会议的有副校长赵建夫、学工处处长刘皓、副处长蔡锦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老师、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代表及校心理社团学生代表。
研讨会开幕部分由学工处处长刘皓主持,副校长赵建夫致欢迎词,代表全校师生对莅临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概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
省心研会副会长陈建华教授发言,对本次案例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我校在本次案例研讨会筹备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是一件行善积德的事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艰巨而伟大的,需要对学生有着足够的耐心和热情。陈教授希望通过案例研讨会的形式提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咨询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九江市心理学会会长黄福林也做出了发言。
本次案例讨论的个案分别是师范学院专职教师李欣晏的《一例高职生厌学网瘾咨询案例报告》、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钱桃英的《心灵的复苏与成长——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一则》、师范学院专职教师熊庆秋的《团体辅导提高主观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在第一个网瘾的案例中,在座专家对如何界定网瘾做出了热烈的讨论。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由于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以至于损害了现实的人际关系和学业事业。一些专家指出,学生沉迷网络是由于现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现实中感到痛苦和空虚,网络成为他们心理的防空洞。很多沉迷网络的学生在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家庭关系或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咨询老师应该认清楚网瘾行为背后的原因。高美才老师运用自己独特的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解释了网瘾的成因:人具有趋利避害性,沉迷网络的学生是因为网络能给他带来一定的安慰和快乐,他们往往对环境适应不良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自我价值和认同。戒除网瘾需要鼓励学生把心理指向面对现实,比如学生沉迷网络小说,那么就请他在班级介绍自己的网络小说。吴红东主任从临床心理治疗的角度给出了治疗意见:严重的网瘾可通过药物辅助进行治疗,但是要注意药物带来的情绪及行为的变化。还有不少高校老师也提出,学校也应考虑通过限时断网等制度限制学生上网。
第二个关于女大学生成长的案例,咨询前后持续了一年,陈建华教授高度评价了咨询师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心理咨询不是一两次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咨询老师对来访者长期、连续性的关怀。九江学院肖莉老师提出,对于来访学生,我们不应该一味发现问题,咨询老师需要做来访者的鼓励者,并且鼓励他们自我关怀。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丁正元教授提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是和家庭与情感相关,在引导高职学生成才中需要让他们做到八个善待:善待转折、善待责任、善待自我、善待生命、善待时间、善待学业、善待他人、善待爱情。我校有部分大中专生女生因为年纪较小,心理不够成熟,学校需要重视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建议做好心理测评工作,如果问题十分严重,建议到医院就诊并及时让家长知情,做好监护工作。
第三个关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案例比较新颖,各位专家对团体辅导这种心理辅导形式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及很大的兴趣。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自信心等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比个体心理咨询更有优势、更有利解决问题。我校也一直积极探索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并把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主题班会及各种学生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促进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需要鼓励学生不要只是关注负面的信息,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快乐生活、充实生活、有意义生活。





(学工处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