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大学生“村官”:丈量象牙塔到新农村的距离
来源:福建日报     2007-3-5 16:15:00
 
 一个电话,改变了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工程2004届梅列籍毕业生黄帮群的人生轨迹。

    “毕业之后,我辗转福州、泉州等地,希望找到一份好点儿的工作。换了好几份工,还是没有满意的。2005年夏天,在泉州一家企业上班时,我接到了梅列区人事局打来的电话。他们希望我回梅列,做个‘村官’。”这个电话,让离家漂泊多时的黄帮群心动了:驻村期间月工资800元,一年后,有望转入区属事业单位编制。

    经过层层考核,2006年2月,黄帮群来到三明市梅列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村官”生活。和他一批“走马上任”的,还有另外七名梅列籍全日制高校毕业生。

    黄帮群他们赴任时都还不知道,在晋江,已经有近130名大学生“村官”,先行一步,活跃在晋江基层各乡村的舞台上。

    人才渴求,催生“大学生村官”计划

    “我们选聘的这些驻村的大学生,更确切的称谓是专职村务工作者。”梅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易建光告诉记者,梅列推行这项举措,有着很现实的考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工作、有开拓性思维,包括能熟练掌握电脑技能的干部。可大多数村里的现状是,几个村主干找不出一个会电脑的。而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一方‘求贤若渴’,一方‘就业无门’。”2005年,中办发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成了梅列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契机。“看到文件后,我们就萌生了选聘梅列籍大学生驻村的想法,并得到了区里主要领导的肯定。大学生在村里锻炼一年后,成为区里的储备干部。这也算吸引本地人才的一个办法吧。”

    相关方案制定出后,梅列区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广发“英雄帖”,开门纳贤。黄帮群就是在这个时候接到电话的。一开始,来报名的大学生有三四十人。后来,有的考取公务员,或另有高就,分流了一部分。最后,陆续确定下来驻村的有八人。在《梅列区专职村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里,记者看到,“村官”们的职责有,“负责做好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和《村务报》的刊发、编印工作”等等。

    “人少了点。全区23个村,要是每个村都能配一个大学生就好了。其实,我们的条件不算差,工资不低,一年后择优入事业单位的编制。要怪,只能怨我们山区现在对大学生吸引力还不够,留不住人。”据易建光了解到的信息,每年梅列籍大学毕业生返乡的不到两成。

    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晋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基层干部经济、法律、计算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短板”也日渐显现,“人才饥渴”的信息从各乡村反馈而来。而在晋江市人才市场,有5000多份晋江籍的大学生档案,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晋江就业,甚至还未就业。“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一个想法在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连赞的大脑里盘旋起来。

    程序完成之后,晋江市开始尝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首批32名大学生“村官”。令晋江市委组织部始料未及的是,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吸引了400多名大学生前来报名,最后经考试录用了27名。之后,晋江市委组织部决定“扩大战果”,进行第二批招聘100名,报名人数突破800人,最后录用了98人。

  四位“村官”的乡村体验

    A.黄帮群:“我随身带着烟”

    1月16日,梅列区小蕉村村部。瘦高的黄帮群一脸的“书生气”,快一年了,帮群的“村官”也将告一段落,等待他的是梅列经济开发区的新工作。尽管即将“高升”,帮群对坐在一旁的村支委老高充满敬重,“老高是我师傅”。

    一到小蕉村,从小在市区长大的黄帮群就陷入到零零碎碎的村务之中。“有时觉得没什么事,有时又觉得事情一大堆,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里没有严格的上班时间,很多工作都是在八小时之外完成的。村支书布置工作,很少书面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多数时候,聊完天,工作就安排完了。什么时候完成,也没个时间表,更没有谁来监督你的工作,全靠自觉。”

    只念了三年小学的“师傅”老高,对自己大学生“徒弟”的评价是:不简单,踏实,懂礼貌,知道尊重人。不简单,是因为“徒弟”拿着大学文凭,还肯到农村来锻炼,而村里的不少大学生,毕业了就没影了;踏实,是指“徒弟”不懂不装懂,知道请教别人,“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不容易”。

    帮群这一年来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么跟村民“套近乎”。小蕉村位于梅列经济开发区内,村民的征地补偿是个“麻烦事儿”。“有的村民不清楚政策,而按照自己想法要求赔偿,不答应,就不搬。没辙,村两委的干部只好挨个入户做工作。村民白天都不在家,只能晚上去找他们。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有的村民讲道理,会慢慢跟你说;有的村民性子急,没说几句嗓门就大起来,真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跟着“师傅”入了几次户,帮群慢慢摸到了一些与村民打交道的“窍门”。“这里头很有学问。村民递给你的茶水,不管渴不渴,你都要喝上一大口,还得夸几句好喝。跟大婶聊天,你得和她聊子女;跟大叔搭腔,要先散几根烟。”一年下来,不抽烟的黄帮群已经养成了在口袋里搁一包烟的习惯。

    B.郭文君:“我已经是后洋村人了

    梅列区后洋村郭文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空气好,村民热情。“以前没有和农民打过交道,一接触,真的很容易被他们朴实、热情所感动。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见了你,大老远就会和你打招呼。‘小郭,吃了没’,‘小郭,来家里坐坐吧’。到村民家里,他们会捧上一大篮子柑橘、柿子堆在你面前,一个劲儿叫你吃。”

    村民的热情,让郭文君有“无功受禄”的感觉。“到村里,我能做些什么?”刚下村,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郭文君,她形容那时的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好在下派村支书和村两委的干部都很热心,教了我很多东西。”郭文君说:“他们告诉我,要做好基层工作,一定要沉下去。”

    一沉下去,郭文君发现了村民笑容背后的艰辛生活。“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芦柑,价格随行就市。由于信息不灵通,常常是大年卖不出好价钱,有好价钱时又没有货。不少青壮年在外务工,把小孩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城里的小孩放学都玩电脑、电动玩具,村里的小孩还得帮着干家务。村民对自己的身体十分‘吝啬’,经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才舍得进医院……”

    提到后洋村时,郭文君总是一口一个“我们村”,“我已经是后洋村人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郭文君看成是自己的事。除了日常的工作,郭文君还“没事找事”。后洋四个自然村,唯独剩下前坑还没有通自来水。村民反映强烈,村两委也将此事列入“攻坚”项目。了解情况后,郭文君不声不响地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有关部门争取到了一万多元经费。柑橘成熟时,郭文君不停地向亲友推介后洋的芦柑,还上网发布供货信息。一位永春客商在网上看到芦柑的信息后,来到后洋村,一举收购了30多万公斤。

    在后洋近一年,最让郭文君念念难忘的是一件小事。2006年夏,村民雷上进抱着一个大西瓜,满头大汗地敲开了郭文君宿舍的门:“来,小郭,尝尝这瓜。地里最大个的,一直没舍得卖。”原来,老雷种瓜时,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在郭文君的帮助下,借到了3000元本钱。“我听了,心里酸溜溜的,差点哭出来。你帮村民做了哪怕很小的事,他也会记得的。”郭文君这样对我们说。

    C.张少梅:回娘家的“女村官”

    “我们村由张厝、何厝、吴厝、后边四个部分组成,划分为十个居民小组,人口4578人,土地面积4.4平方公里,外来人口3000多……”聊起砌田村,张少梅如数家珍。

    这位放弃了晋江法院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到村里的“女村官”告诉记者,她从小在砌田长大,14岁才搬到晋江市区,和砌田村有很深的感情。这次考“村官”,又恰巧把她分到砌田村,“这就是回到自己的‘娘家’”。

    作为厦门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却选择到村里当村官,张少梅坦言,除了感情的因素,砌田这几年迅速发展的经济,也是吸引她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砌田兴起了一股办厂的热潮,再生造纸业、包装业、印刷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2005年区域生产总值超过2.5亿元。张少梅说:“我相信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

    村党支部书记何贻宣说,以前村里穷,干部文化水平不高,九个“村干”中,只有两个高中毕业。“小张的到来,充实了村干部的力量。我们希望能把她长久留下来。”何贻宣笑着说:“新公寓建成后,打算腾出一套,以优惠的价格给小张,希望她能把家安在砌田,成为这里的‘永久牌’干部。”

    大学生要适应村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一定会有一个磨合期。张少梅说,为了村里的事,她没少受委屈,尤其是刚下村那会,一些村民因为手续不齐办证受阻,觉得是她为难他们。张少梅默默承受着,她相信时间久了,村民总能理解她的。

    去年4月下村,到现在快10个月了,张少梅的工作慢慢得到村民的理解。在张少梅的努力下,村里多方筹集资金,修了进村的水泥路,这件事让她赢得了不少村民的啧啧称赞。

    D.施铭晓 “农村更需要我”

    施铭晓,在下派晋江龙湖镇各乡村的大学生中,是出了名的“快枪手”。快,体现在施铭晓的工作效率上。

    龙玉村是龙湖镇的一个大村,全村3500多人,有几十家民营企业,村两委干部只有8人。随着村企规模扩张,村里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施铭晓这名大学生“村官”下来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生活。“小施几乎为我们承担了一半的工作量。”龙玉村支部书记许泽清说。

    走村串户、与村民拉家常、到企业了解情况……施铭晓说,当初没想到“村官”的工作会这么多这么杂,治安、环卫、计生、邻里纠纷等,啥都要管,是个“管家公”。他坦言,刚下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现在基本上完成了由大学生到村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施铭晓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他说,他出身农村,了解农村,所以当初选择农业大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赢得了龙玉村村民的信任。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小施责任心强,时间观念强,完全没有年轻人的散漫,为人谦虚。有时候他在村里为村民办事,村民们想留他吃饭,他总是拒绝,坚持去几里外的镇食堂吃快餐。

    因为工作出色,他被村民推选为镇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许泽清说,现在,施铭晓在龙湖镇名声不小,村里也开始让他做村委与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工作,很多村民都认定他是镇里来的干部,服他,村里的一些矛盾和纠纷解决起来,也容易多了。

  “村官”生涯带来什么?

    在小蕉村,黄帮群的“师傅”、老村干高青年,对黄帮群满口夸奖,“这孩子踏实、肯干,懂礼貌,你要好好写写他。”问到黄帮群给村里带来什么帮助,老高连连说:“有,有……村里很多上报的文字材料都是由小黄整理。村两委换届的标语,都是他负责粘贴。”同样的问题再问黄帮群,他表现出学生般的难为情,“来村里时间太短,我主要还是协助他们工作。去年夏天,村里有个阿姨家的电器坏了,不知道怎么办。我帮她联系人维修好了。这事,算不算?”

    徐芳芳是梅列区洋溪乡洋口仔村的“村官”。毕业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她,主要负责村里的文书工作,编印村里的《村务报》。“我们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需要整理的文字很多。村两委会摆弄电脑的没几个,每次要整理材料都要等乡里的工作队来。小徐一来,这一块全靠她了。”洋口仔村村主任陈其昌说,小徐分担了他一半的工作。

    陈智卿,是梅列区教育局下派徐碧街道后洋村的第一书记,与好几个大学生“村官”都接触过,他这样评价他们:“他们有很多优点,年轻、有激情,肯干、肯学,村两委的工作干劲也会被‘激活’。但是,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很多时候要靠干部的个人威望。大学生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短时间里很难打开局面。”

    做过学生会干部、成绩优秀的刘帆,本来可以有更多选择:读研、考选调生、到企业工作……但妈妈一声令下后,几经考虑、选择,仰恩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刘帆成了梅列洋溪乡上街村的村主任助理。

    “以前听说过总经理助理、总裁助理,村主任助理到底算什么?”与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高就”的同学相比,刘帆的选择显得有些另类。

    但刘帆有自己的想法。“就业肯定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觉得,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如果不在农村呆一段时间,人生是不完整的。来做‘村官’,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从另一个角度融入社会的机遇。毛主席早说过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刘帆认为:“这一段时间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农民,什么是真正的农村。特别是村两委这个团队怎么运作、维持,村财怎么开源节流,怎么把各项政策‘推销’给村民,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总觉得一年的时间太短了。”

    一年时间,对这些“村官”而言,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基层就业,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官’这扇门,对大学生永远敞开着。”易建光局长告诉记者,春节之后,又有5名梅列籍大学生“村官”赴任,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驻村的时间是2年。  ( 谢振华 何金 肖庆松 王建新 )

■相关链接  
  • 民办高校办学管理有新规
  • 河南:高考生超过1000万 重复报名将取消资格
  • 我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即将开始
  • 教育:重大变革:突出发展职业教育
  • 内蒙古加强三百工程建设20%中职贫困生将受助
  • 保康351名贫困中职生获资助
  • 今年拟资助10万贫困生读中职
  • 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的呼唤
  • 今年就业形势呈现四大特点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