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官味浓 “主角”错位又是谁】
学校“升格热”,同样是一个令人眼花的现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重点,重点还要升综合性的大学;对应的还有处级学校、厅级学校以及处级教授、厅级校长。 一位曾到高校采访过的记者说,不知道啥时候,高校出现这么多“干部”。
在许多人看来,“官本位”观念向“象牙塔”侵蚀,出现了按官位大小分配科技资源和荣誉的趋势。一个教授想拿到一个项目非常不容易,可如果当了科技处长,他就有做不完的项目。一位高校老师说,现在项目申请,有时候学术身份往往不是第一位,而是看申请者在学校的行政职务,校长比处长好拿,处长比普通教授好拿。
教育界的“官本位”何时能休?
高校中,院校领导的岗位津贴要比普通老师高出10倍之多!一个中层干部的津贴比教授还高。在学校里只要当点脚色,就比普通老师优越。
当了官的教授,为了维持自己的学术地位,或放弃做第一流研究项目的念头,只做一些容易完成、不太重要而又有经费的工作;或利用手中权力和对经费的控制,窃取甚至抢夺别人的科研成果。一些非业务出身的高校行政人员也趁机“搭车”,混个博士、硕士头衔。
有的教育界人士说,高校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但有的学校却颠倒了。在人们眼里最风光的是那些当了“领导”的教授们,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还占据了一些重要项目;他们不用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却每年都有成果申报和获奖证书;他们不太愿意走上讲台,却热衷于到外面“赶场子”;在他们的名片上,一个个醒目的行政职务赫然在列。
“教育行政化,现在到了非制止不可的时候了。”北方一所著名院校的杨教授说。在学校里,行政部门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有的学校从一个教育学术单位变成了等级森严的机关。这位老教授回忆起来,过去学校一再强调行政后勤是为教师服务的,要尊重教师,特别是有的老教师进门后,要站起来回答问题;现在教师连报销等小事也要看科员眼色行事,高校的“衙门”也越来越深了。
“以前只有个别机关才存在的腐败现象,现在也在个别高校出现,这正是办校行政化的表现。不少高校行政部门的财务、人事、采购等部门,手中或有人权或有财权,希望他们自警自重。”杨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