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方一所著名高等院校的教授呼吁:高校不能成为学术腐败的寄生地。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坚决把学术剽窃淘汰出局……
“高校到底怎么了?”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让社会各界质疑:高校论文越堆越厚,为什么精品并不多?培养的学生学历越来越高,就业为何一难再难?有的高校“衙门化”越来越重,“官本位”意识越来越浓。人们心中的“象牙塔”,到底还要倾斜多少度……
【论文越堆越厚 精品有几何】
在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校园网论坛上,去年上半年,两则留言引起了人们注意:4月8日,一位网民留言,对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教师晏才宏的去世表示感慨,晏才宏由于没有论文,去世前仍是讲师,网民感慨于他淡泊名利、对职称从未挂怀的洒脱精神,认为在现行评价体制下,书教得再好也当不上教授。
都是“论文”惹的祸
朱淼华现象使教师评价体系遇尴尬 |
晏才宏用生命考问中国教师评价体系 |
5月29日,又有网民对浙江一名大学教授3年发表80余篇论文一事进行了评论:“当你肆无忌惮连篇累牍地在垃圾杂志上疯狂‘制造’论文时,你是否想到过你正在浪费国家所给予你的巨额科研资金和巨大荣誉?你的良心何在……难道你每篇论文的7000元奖金和明星教授的风光比什么都重要吗?”
“这是一个高校评价体系问题,一个教师优秀与否,到底是看论文、科研还是教学?事实上,真正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刀切’。 ”吉林大学教授连建设说。
后果: 追求“论文泡沫” 助长不良学风
许多大学都规定,只有在某类等级的刊物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或出版过多少部专著,获得过哪一等、哪一级的奖项,或者获得哪一类基金、多少钱的经费,才具有申报某类职称的资格。
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说:“现在论文研究成果转化率少得可怜,有的不到20%,这是一个悲哀。”有的教育界人士表示,越堆越厚的论文在社会上广受质疑,这与诸多领域创新乏力对比,形成莫大的讽刺。
以论文论英雄的考评“指挥棒”也让一些高校教师反感。在东北一所高校工作的胡老师两年前写了一篇论文,准备发表时,刊物纷纷向她索要版面费、人情费,胡老师一气之下决定不再发表这篇文章。她最看不起为了职称而动用关系甚至金钱的现象,自己只想当一个合格的老师。
连建设表示,现行的高校评价机制下一步将会改变,可考评还是必要的。吉林大学规定,论文发出后,要考虑其被转载的次数。这种方式是一种进步,可用它完全替代原有的考评机制并不现实,毕竟多数论文还达不到转载率高的水准。
出路: 北大试点论文代表作制 P>
北大目前正试点推行论文代表作制,以克服追求 论文发表数量带来的弊端。北大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昨天 介绍,现在尚未全面实施这一制度,但如果顺利的话,论文代表 作制度打算在全校所有的文科院系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