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综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热点透视]青少年科技教育需众人拾柴“添旺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7-2-10 15:08:00
 
       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但科学精神和科技意识不强,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受制于诸多因素

青少年科技教育需众人拾柴“添旺火”

  一只野兔和一只水獭在科罗拉多河上的一座水坝下聊天。野兔说:“这大坝好雄伟啊!”水獭则说:“其实建坝是我发明的!”(水獭为了捕食,会用草、木块等在小河中“筑”起一道围墙,拦住小河水,鱼虾便被挡在其中)。一位因自己一项40年前的科学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在颁奖典礼上讲了这样一段话。1月30日,我国著名的科普教育专家、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会长张开逊在“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评选的终审答辩中,听一名年仅7岁的小发明者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用这个故事鼓励所有的获奖孩子:“若干年后的某项重大科技进步,也许就源于你们今天的创新实践!”

  科学素养正不断提高

  在本年度“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的获奖者中,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杨英男是最小的一个,只有7岁。总是扑闪着两只大眼睛、非常可爱的小家伙每次回到草原上的奶奶家,看到大人剪羊毛时用普通剪刀剪毛不均匀、容易伤到羊皮,就“研究”上了剪刀。他从理发的推子得到启发。在科技老师指导下,他在普通剪刀的刀和把之间加了一小段轴,使刀能水平贴在羊毛上,使剪把与剪刀平行,问题便迎刃而解。由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的评委们给了这个孩子很高的评价。

  将一个饮料瓶设计成多格,可以装进不同的饮料,解决大瓶喝不完、口味又单一的“美中不足”;家里长时间没人,浇花的事就交给“长时、自动、节水滴灌式花盆”……身为大科学家的评委们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奇思异想”和实践,纷纷给他们打出了高分。

  能从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现象发现问题,进而生发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灵感,显示了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

  科学精神还有欠缺

  “晴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鱼儿在水里为什么淹不死?”……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能够引起你的兴趣吗?你也想弄懂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考量我们的科学意识。

  据由中央教科所主持开展的《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分析,我国青少年对自然现象变化的关注程度、对科学技术新闻和话题的关注程度比较低,说明青少年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树立还有较大的欠缺,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总体还不够强。

  当研究人员把上述问题提给被调查的青少年时,51.3%的人表示“有时能够引起兴趣”;而对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新闻和话题,62.6%的人能“偶尔注意”。这说明青少年还不太善于通过科学的观察来学习知识,而只是习惯于拿到结论,还没有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既然他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关注程度比较低,也就很难让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这个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正面的例子看,一万余件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参赛作品的小作者,都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着浓厚兴趣,从最初的“小问号”开始,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怎么样”而进入科学实践的。专家强调,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意识应该从培养对事物的兴趣开始。

  有兴趣没时间缺场地

  目前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还受到时间、场所的影响。在当今的课业负担下,小学生的时间还相对宽松,而中学生就比较紧张了:每周31节课才能完成教学计划,有的还要加课、补课,科技教育便经常不了了之。在“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的报名表上可以看到,小学生占了最大部分,随着年龄增大,人数逐渐减少,初二的学生已经寥寥无几。
  许多学校的科技活动也因此变为主要是为了参加竞赛而举办,就出现了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少、但不能保证每周都开展活动的情况。而且,虽然大多数家长、教师对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持支持态度,但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家长、教师准会从课外科技活动中“找原因”。

  统计显示,科普讲座和参加科普竞赛是在学校中普及率较高的两项科普活动,但青少年喜欢率比较低的也正是这两项活动。现在学校开展比较多的科技活动是环保内容的。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活跃的地学活动,近年来由于安全及学生课余时间减少等原因在萎缩。这说明应试教育对科技教育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此外,我国专门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场所还较少,像北京市有48家校外教育机构,但专门从事科技教育的只有8家。

  主持调查报告的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科技教育打破了部门、地域和时空的界限,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为各类教育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在大科技教育观下,应充分利用理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教育机构,拓宽多种途径吸引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 (本报记者 苏婷)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0日第2版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