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沉重的打击是在一个星期天突然降临的:那天拍了片子,发现郭晖的胸椎有很大一部分被结核菌破坏了,旁边还有脓包。情况如此危急,王大夫却说,你们出院吧,去北京看看,我们这里治不好了。
母亲立刻发了电报回家:“女儿瘫痪了。”父亲顿时泪流满面,女儿的一辈子啊,就这样毁了么!
父亲当时去湖南省有关部门投诉告了该结核病院,但等来的只有“先调查一下”的回复。
■接连的挫折:两次开胸手术
不能就这样放弃女儿。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1983年1月,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没有整形,被结核菌破坏、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瘫痪并没有治好。医院方面让他们回家调养,因为住院费很高,病情又不能迅速好转,郭晖一家只好返回邯郸。
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不会坐,妈妈上班前都会把水、收音机等必用品放在她床头,她不敢多喝水,只有等妈妈回来才能帮她上厕所。后来,父母调到了河北工程学院,学校给了套房子,这样,父母上班的间隙还可以回来照顾一下她。
1984年年底,父亲到北京打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已经两年,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全家又来到北京通县,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一个月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紧接着一个月后,又不会动了。半年过去了,没有明显恢复。
父母还要工作,全家终于又回到邯郸。
■相比病痛: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郭晖一家在邯郸单门独户,没有亲戚。回家后,父母还要上班,郭晖总是一个人躺在床上。1983年下半年,郭晖父母单位一位针灸大夫每天下午都来给她扎针,见她在翻看《十月》、《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就问她,“干吗不学自己的课本呢?”妈妈听了,就找出两年前搁下的五年级课本。由此,郭晖开始了漫长的自学道路。由于她只能躺在床上,不方便看书,有时候换换姿势就趴着看,久而久之,郭晖的胳膊肘都磨出了茧子。
一直到1988年底,郭晖自学完成了初、高中的课程,萌生了参加高考的想法。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抽筋的力量很大,甚至会把整个上身甩出去。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用了一年的时间锻炼身体,练习长时间地保持坐姿。
1990年的一天,她坐着手摇车在河北工程学院的学校里“溜达”,父亲的同事张明老师问她最近在做什么,她就把自己想参加高考的事情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建议她参加自考,这种形式不用进学校,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张老师还建议她学英语专业,在家搞翻译,省去了出门的麻烦。郭晖觉得很适合自己的情况,欣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当时,郭晖参加了一个自考培训班,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因为上厕所等等的不方便,下午郭晖都回家自习。当时她住在家里的客厅,这是父母特意的安排:他们觉得她出门少、见人少,住在客厅,来了人就可以聊聊天、解解闷。晚上家人会在客厅看电视,虽然是在同一个房间里,郭晖却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
闪光的荣誉:郭晖荣获“邯郸青年五四奖章”
榜样的力量:张海迪为郭晖送上生日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