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的新闻发布会后,魏于全院士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每个记者都拿到了他准备的一份资料,其中不仅有他答司履生给中科院的公开信,还提供了他与司履生长期结下的个人恩怨等背景材料。他认为,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证明自己并不像司所说的是“学术造假”。
记:你说司对你论文的质疑源自和你的个人恩怨,这是推测吗?
魏:是有猜测。因为他忽然在这个时间出来说,文章都发表6年了。
记:你为什么觉得你和司教授不和呢?
魏:后来想起的。原来他推荐了一个学生到我的实验室来我没接受。而且我还当过国家基金的评审组长,这个也是比较得罪人的。
记:对论文的一个重要质疑是,要完成你的实验,至少需要上万只小鼠。他认为你的实验室没有这么多的实验动物,全世界也没有哪家机构可以提供?
魏:上万只?我们实验室可以同时养4万只老鼠。很多人都知道,医学楼下就专门有动物实验室,一批就能养上万只。
司履生回应:没有个人恩怨成分
4月16日,司履生教授对四川大学就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表个人声明。司履生说,他对魏于全的指责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的成分在里面。司履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坚持魏于全的论文存在问题。他认为,魏于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的解释站不住脚。“至于老鼠,他说有这个能力,第一是什么时候具备这个条件的,第二,把当时购买这些老鼠的发票拿出来,这是最实的证据吧。”
至于和自己接触的过程,司履生说,他翻了记录,魏于全确实找了他5次。关于经费的问题,司表示自己当时有资金,并不缺钱。采访最后,司履生表示,他会“奉陪到底”。如果证明魏的确没有造假,他愿意向魏于全院士道歉赔礼。
为何当年没发表质疑文章?
司履生介绍,《自然·医学》表示接收他的文章并请魏于全写回复文章时,魏于全“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安,星期六早上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篇文章。”“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述。”
■司履生:他想贿赂我
“他说,这篇文章求您别发表了,对他影响太大,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我说,你的文章我有些看法,我提出意见是很正常的,你回答就行了,也不会有影响,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
“魏说,可国内的人不这么看……恳求您别发表了,我知道您的科研经费紧张,我愿意给您支持100万元的科研经费。”
■魏于全:保护老先生
提到几次到西安找司履生,魏于全的说法是:“因为我看了他那个信,可能误解得太多了,就想面对面跟他交流交流。”
“我想这样的评述文章如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对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先生会留下遗憾,国外从事学术的人士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中国教授的水平……我当时的本意的确是不希望他发表这样的评述,或者至少是应该进行大的修改以后再发表,以维护老先生的学术声誉。”
“在我与司先生的交流过程中间,他谈得最多的是西部的科研人员缺少科研经费。”魏于全说,“我考虑他是不是想与我们一起合作,于是建议我们与他们合作……例如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他听了我的建议以后很高兴。”但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
■司履生:和他没话说
司履生否认魏于全曾与他深入探讨学术问题:“他来了之后,始终就是那几句话,只是让我撤回文章,始终没有和我讨论学术问题的实质。每次提到争议问题,他都不直接回答,不说明自己实验的细节,只是说谁谁的文章也是这样。往往,我们俩面对的时候,是长时间的沉默。”(据《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