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农场村偏居黔西一隅。
地少人多,种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如果单靠种地,年人均收入仅有几百元……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贫困村庄,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成功“生产”出近500名大中专学生,其中不乏硕士。“穷则思变。”这是农场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
在农场村,父母举债供子女读书,哥姐打工接济弟妹上学……感人的一幕幕频频上演。数十年过去了,农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贫瘠的土地创造出了贵州乡村教育的奇迹。可是,令人尴尬的是,一个个“状元”从农场村走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依旧固守着那份贫困……
一个村庄与一所学校
夕阳西下,记者在黄昏时刻踏访农场村。
雨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
见记者来访,村支书孙成贵热情地把记者让进里屋。当了23年的支书,孙成贵对村里的“掌故”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这个村,一直保持着重教重学的好传统。”据孙成贵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县里准备在农场村建立一所学校,地址都选好了,可是因为资金短缺,此事后来搁浅了。令人意外的是,消息传开后,村民自发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背砖建校,全村出动,历经数月,一座砖木结构的校舍终于落成。
斗转星移。当初的校舍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如今的农场学校,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
据农场学校校长陈忠林介绍,农场学校建成于1999年。
“是一所九年制学校,现有学生1000多人,教师34人。”一直以来,该校的入学率都保持在99%以上,由于教学质量较好,周边一些村庄甚至镇上的小孩都慕名来这里念书。
“村里人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孙支书随口答到:“穷则思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