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限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无法圈住孩子们的快乐

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

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循着读书声,记者走进一座农家院。院内右侧的屋子关着门,迎面的屋子敞着门,一群孩子趴在长条板凳上,看样子正在上课。
这座农家院是河北省曲周县侯村镇南陈村小学的一处教学场所。记者12月1日上午探访该“学校”时,一位老师指着记者“欺骗”孩子们说:“这是帮助咱们盖学校的!”顿时,孩子们的欢腾搅起了院内一地尘土。
其实老支书现在是南陈村的副支书,看到“学校”现在的样子,这位72岁的老人气得直骂娘。
他告诉记者,规划盖新学校的8.5亩地在2000年前后被村干部卖给私人了,而老学校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到去年不得不拆除,学生只好分成三个部分租用民房上课。
记者在位于南陈村南头的“新校址”看到,那里被红砖垒起的墙围着,一边铺着柴禾,一边栽种了棉花。有群众反映,8.5亩的“新校址”已经成为12户人家的宅基地,用做围墙的红砖就是购地者留着盖房用的。不少群众还记得,在1998年的某一天,在县里相关人员的见证下,这块地被水泥砖垒起的8尺高的墙围起来了;后来地被卖了,水泥砖跟着被一些村民抢着分了。
12月1日下午,记者连线侯村镇党委书记刘星,他说新的学校马上会投入建设,就用老学校那块地。而据记者了解,当初之所以给南陈村小学选新址,一是老学校属于危房,二是场地过小。对此,刘星表示:“新学校盖成后场地肯定不够,不能达标。”
老校址处在南陈村的中心位置,部分围墙还残留着,门口两边有“锦绣前程、奋发进取”八个大字;围墙里有1.4亩(村民测量的数据)空地,上面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在一位村民的指点下,记者看到在一堆红砖后面有一个小棚子依着围墙,里面挂着一幅关公的布像,其下有一些香灰。据村民介绍,老学校在关公庙的遗址上建成后,有村民就将关公庙“浓缩”到学校的墙角,有村民在庙里磕头时,即使学校正在上课,总有孩子离开课堂跟着家长学样子;而且学校在心脏位置,周围悬着不少喇叭,村务一忙就会影响学校教学。12月2日上午8时许,记者赶到曲周县文教体局,院子里,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做广播体操。等到早操结束后,一位负责人接待了记者,对于南陈村小学的事,该负责人连说“基层太差劲了”:“学校用地被村里卖了,我们只能做工作,做不通就没办法了。”当着记者的面,该负责人给南陈村小学校长打电话,最新反馈的信息是建设学校的施工人员就在记者采访时到达施工现场,南陈村小学改为教学点。
南陈村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分流,一至四年级现有一百二十余名学生,与三十多名学前班的孩子一起,从去年7月份开始分散到3座民房中上课,他们没有升国旗、上体育课、做操。而记者从河北省教育厅了解到,只有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山区才可能建立教学点,而且教学点必须提供完备的教学条件。在记者离开时,老支书拉着记者的手,他希望记者能够帮助南陈村小学争取到应有的场地,挂出学校的招牌。
采访手记
前不久,18国教育部长刚刚签署了《北京 宣言》,其达成的共识里都透露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调。接着,温家宝总理在以扫盲和农村教育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重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全民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责任”。
这一切都预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国家将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教育行业的记者,我们真的感觉到农村教育要全面迎来春天了。然而在村干部卖掉南陈村小学的规划用地后,面对曲周文教体局无力督导的境况,记者不由得想起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记者分明感到,教育均衡除了在投入上要做文章外,还需大力增强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
其实南陈村小学被卖的地只是一小块,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还发现,在南陈村及与之相邻的龙李庄村、东呈孟村,有大片的耕地沦为宅基地,而且村干部还把河道卖给村民变为耕地。有村民透露,之所以要坚持在老校址上盖新学校,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庙的旧址上盖房子,那是一块卖不出去的地。
在记者发稿前,有村民证实,新学校的建设的确在老庙上开工了,他们希望村子里能够有一所合格的学校。而这个愿望要想得以实现,记者以为单凭愤怒的老支书、村民以及记者的呼喊,还显得过于势单力薄,因为办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