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沪54学校试讲生命教育 开讲男女交往界限
|
来源:《东方早报》 2005-12-6 17:01:00 |
|
“把男女身体接触的界限,填上颜色:红色代表危险、黄色代表警觉、绿色代表安全。”这样的内容将现身于上海中小学生的课堂。昨日记者获悉,国内首套生命教育教材即将在上海北郊学校试用,该书的出版方透露,通过与上海教育部门合作,该套教材很有可能在2006年秋季开学时成为沪上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课教材。
54所学校已试点生命教育
3月14日上海市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涵盖了中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但至今尚无专门的教材可用,也不能单独开课,包括54所试点校在内的沪上学校都是通过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途径进行的。
而刚刚出炉的国内首套生命教育教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直接定名为《生命教育》,全套教材试用版共分9册,授课对象为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出版方在每个年级都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大模块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等核心内容。
“喜欢和恋爱不同”
引人注意的是,一反以往一些教材欲说还羞的做法,这套教材大胆地触及了死亡、互联网陷阱、男女两性相处等等很多人眼中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非常敏感的话题。其中单是死亡和男女两性交往两项就在几乎每个年级的教材里辟出专门章节讲解。
“男女相处应定下界限,不应随便有身体的接触;喜欢与恋爱不同,真正的恋爱是有承诺并要付出的;男女之间除了爱情,还有友情及亲情。”这一番直截了当的表述就是小学六年级分册中“异性相处”一课的课文总结。而这番总结之前的内容更是出乎许多人的想象。在教材中,小学六年级的男女学生被要求在“性行为”、“抚摩身体”、“接吻”、“手拉手”和“肩并肩”的种种选项里选择身为“男女朋友”与身为“普通朋友”之间的界限。而与此同时,“写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异性的名字”也成为男女生的必答题。不过,对于敏感问题的涉及,教材还是顾及到了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关于死亡,教材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出的主题只是“珍惜时光,无惧死亡”,而对于初三学生,则提出了“如果能选择死亡方式,你想怎样死?”“想象中的葬礼”等开放式问题。
试点情况决定修订版
“我今天刚刚拿到课本,很有趣。”昨天,北郊学校青年女教师王恩蔚指着手中的教材说,看完9本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与众不同,跳出了过去课本的框框。在本学期接下来的时间,王恩蔚马上就要给六年级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生开课教授该教材。
而根据出版社教材编写负责人刘炜的介绍,编写组将会非常重视学校试用情况和社会各方的反映,按计划,在今后的半年内包括北郊学校等学校试用情况的反馈将会直接影响2006版教材的最后修订。
各方观点
有家长直接表示反感
“人还没长大,他懂什么性。”沪上的一位家长对于新的生命教育教材直接表示了反感。他非常担心,学校开课讲授诸如“死亡”、“男女两性交往”这些内容,一旦操作不当,孩子会误入歧途。不过,在一部分家长反对的同时,也有家长持赞同观点。他们表示,两性交往等教育内容本来就是为人父母最头疼的事情,现在有了正规的教材,学校又可以教,再好不过。
关键在教师能否胜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叶斌
虽说是中小学的教材,看上去倒是跟大学的心理课有点像。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讨论。
“我最担心的还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胜任。开放式的教育需要老师有较深的人文功底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否则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我还记得听了很多上海的公开课,老师都貌似提了个开放式的头,但最后却都以“我们应该怎样……”结尾,没意思。
敏感内容应参考国情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雄
感觉上蛮好的。毕竟塑造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是简单的数学、物理课,没有绝对的唯一的观点。不管存在的分歧和争辩,只要在上课结束时,大部分人自然地得出了主流的观点就应该视作是成功的。
至于男女交往等敏感内容,我觉得目前我们的家长还是偏于保守,教材的编写还是应该参考我们的国情,适当地向低年级的学生推出相关内容。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