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态度,往往引发争议。对于“1加1等于几”这样简单的问题,不同的态度,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答1+1=2,你就是状元!如果答1+1=11你或许就是公务员!但是如果你回答1+1=王、丰、田,答出这样的答案,你休想在咱们中国教育下获得任何成就!”杨成兴——一个在今年的高考中放弃了重点大学却选择专科就读的高中生这样说到。

杨成兴做为重庆市十佳中学生、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获得过3项国家专利,如此优秀的高中生却放弃了高考上大学的机会,选择就读大专,如此与众不同的选择一时间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热议。他日前在接受网易微博访谈时,面对网友的提问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状元,中考状元,高等文凭都是中国教育下的优秀产品,也是山寨产品!这不适合我。”这就是杨成兴的态度。
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曾在今年两会上表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一个是全国顶尖高中的掌舵者,一个是全国优秀高中生的代表,都表达了对目前高考体制的不满。
“态度”意味着独立思考
从1976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个年头,如今又是一年高考时,对于高考能否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转型的今天,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争论。从最近的“杨成兴现象的争论”,到早些的“北大会商制度”、“清华百年校庆”、“蒋方舟批判清华”、甚至是“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一系列的社会话题都不谋而合的聚焦到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上,在每一个争论的背后,我们都听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应该多元化培养,教育应该个性化发展”的强烈呼吁。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一刀切”似的教育所培养出的千人一面的“人才”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而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能够因时而变,懂的审时度势,敢于直面挑战的创新性人才则显得更为重要。
而独立的思考往往表现为与众不同的态度,至少是不盲从,不轻信,经过判断之后的,有观点的态度。在杨成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独立思考后的态度,在网易微薄的访谈中,面对网友们犀利的问题,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份态度背后的理性和智慧。而在刘长铭校长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体制内的校长对于突破体制局限性的不同态度。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应该输出这样的人才,而作为“教育指挥棒”的高考,也正是因为越来与不能适应这个需求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诟病。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舆论的引导
当然,教育体制改个是个漫长而审慎的过程,适应中国基础国情而建立起来的高考制度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对于高考的反思和争论,能够让我们的媒体和公众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当下时代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盲从的人。”这已经是一个进步。
其实在这个社会认识转型的过程中,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还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倒不是说媒体要如何去鼓吹教育体制改革,而是说,媒体在日常的内容报道上应该更多的去挖掘有深度的思考,有态度的内容,鼓励更多深入的探讨和观点的交锋。就像网易微博直接定位于“有态度的微博”一样,邀请杨成兴这样有代表性的“有态度”的达人,以一个独特的当事人的视角,围绕着高考的利弊做了深入的探讨。而一向鼓励有观点的争论的网易“微生物”也激荡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言论。

作为当下最火的言论阵地,微博的内容对于媒体的言论调性非常具有代表性。而相比之下,其他门户微博对于高考的关注看似热闹,但更多的集中于“高招信息”、“招生办访谈”等泛泛的内容,对于高考更深层次意义的思考和把握就不是非常侧重。两相比较,网易微博的“态度”属性,就更多的激发了网民独立思考,也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态度主义”者。
当更多的人意识到“独立思考”对于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当更多的人习惯了独立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当更多的人不再满足于随大流的从众选择,当更多的人有勇气像杨成兴那样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那么我们何愁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人才呢?虽然这条路很漫长,但我们今天的反思和争论,我们的思考与态度,都是这条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