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膨胀
孙海林说,“一师”现在也很不容易,“建设新校区花了7个亿,欠3.5亿贷款,每年利息都在3000万以上。可怜得紧啊。”
根据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同意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通知》:“学校由你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你省安排解决。政府承诺的在近5年内安排1.2亿元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专项资金,须落实到位。”
另据校史记载,2003年1月,“一师”与长沙市岳麓区东方红镇人民政府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将940亩土地以每亩5.7万元的价格(不含国家、省、市税费)买断。根据2003年5月的规划,新校区建设总投资2.3亿元,以保证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的需要。湖南省教育厅则同意在2003至2006年分4年安排“一师”新校区发展建设资金3000万元。
“自己动手”的传统已有三四十年。1990年,经省教委同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于1969年的第一师范教学仪器厂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1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升格为“北京教具中心湖南分中心”,成为全国教具生产定点厂,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同时,优先解决教职工家属就业、改善职工福利。
从全国背景来看,大扩张、大建设不可避免---大建设保证了“一师”跟上中国大学大扩张的时代潮流,全国800多所中等师范学校,升为本科院校的只有“一师”,其他的或并或转或消失。
詹小平总结说,他在“一师”主要做了三件事:升格为本科院校,建设新校区,为职工建设商品房小区。
这位理学博士自2000年开始担任“一师”校长、党委书记至今,他将学生规模从千人级别扩大到万人级别,新建了1000亩以上、气势恢宏的现代新校区。
在他之前,被人铭记的“一师”校长,包括“一师”前身城南书院的创办人、南宋大儒张,曾请朱熹来湘“朱张会讲”,堪称学界盛事,影响长远;谭延闿,这位后来担任湖南省督军、国民政府主席的前清进士,改革了“一师”教育体系,保证了民主教育的环境;第三位是毛泽东的校长孔昭绶;第四位是周世钊,他是毛泽东同班同学,解放后任校长,并在担任教育厅长、副省长期间仍兼任校长。
如今的大建设背景下,校领导不得不想办法增加收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招收更多自费生以及师范专业以外的学生。
“一师”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全日制本专科生已经达到1.3万人,在职教职工923人,学生规模仍在迅速扩张之中。另有说法为学生人数16800人。
据“一师”校史统计,1917年下半期,共有在校学生12个班、549人,有教职员62人。
1915年前后,杨昌济、黎锦熙等6位教员都住在李氏芋园,毛泽东则与蔡和森、陈章浦等同学组织课余哲学小组,常常登门求教,讲学论道,互阅日记,议论时局。从黎锦熙保存的日记中看,1915年4月至8月,这样的情况至少有19次。毛泽东甚至假期住在老师家中。
现在的师生比远远低于毛泽东求学时代。师生沟通机会减少,教师言传身教力度减弱。在“学习毛泽东交流会”当晚,本刊记者看到,“一师”文科楼有四个教室在上课,都是两三百人的大课堂,教师戴着麦克风。
“一师”在清末八年间,九任校长有五位为进士出身,其教员皆一代名师,不仅可以自编讲义,而且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开科研活动,著书立说。在留日归来的孔昭绶时代,有杨昌济等近十名“海归”教员,并由两名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音乐。
目前,升本后的“一师”要求新进教师应有博士学位,但尚未有海归和外国人才。
钻研校史的原副校长孙海林说,目前的制度已与过去不同,孔昭绶那时,“每期期末,校长只需请教员吃一顿饭,即表示辞退之意,一句话不讲,该教员就应立即去找其他工作。”有一年发不出工资,校长号召教职员以为国家教育牺牲之精神共同坚守,亦能保持水准。现在,这一套显然行不通。
办什么样的师范
毛泽东对“一师”定位明确---坚持“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
1951年,湖南省委及“一师”负责人集体向毛泽东汇报,请求扩建,“把湖南省的第一师范变为全国性的第一师范”。毛泽东指示:“规模不宜太大”,于是扩充2000亩的计划作罢。此后,毛泽东又写信说:“规模和经费均不要同他处立异,但在教学内容方面多做工作。”
到底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师范学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孔昭绶采用民本主义教育方针,全面确立并实施民主教育,特点有四:提倡民主、自由、科学;强调德、智、体、美平衡发展;注重专业训练;倡导学生自治。
与之相呼应,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校长段廷对学校教育大胆改革:“民国精神与专制异”,“专制精神施教与教授大都以利禄为依归。民国贵在自立求新,非具有世界观念以与时势潮流相应付,无以为教”。
辛亥革命前后,注重学生自治的新教育已传入中国。1916年的《教育杂志》刊文说:“师范教育所最要者,为造就将来治人之人,能否治人,先问自治,故师范教育之训练,不论采用何种主义,当以养成生徒之自治能力为归。”“异日小学校教授之滥用注入主义,不用启发主义、练习主义(又名自学辅导主义)者,皆师范学校之教授误也。”
“一师”的民主教育激发了青年毛泽东对自由的热爱。据王子今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上刊文的研究,毛泽东的自由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杨昌济所翻译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说:“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说:“没有批评的精神,就容易会做他人的奴隶。某君谓中国人大半是奴隶,这话殊觉不错。”
很多年后,毛泽东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