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考志愿:知己知彼 才能报的好报的巧
来源:百灵社区     2007-3-5 15:57:00
 
作者:北大教授孙东东

  2007年北京12万录取75%(全国1000万,录取54%.2006年950万)

  2007年允许香港中文两个大学提前批次.

  2007年考题不会起伏太大,因必须迁就中学.
 
  一、知己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

  第一,准确定位——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所在中学年级大排行以及所在中学教学水平在全省的排行。

  中学教育规律性很强,一所中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前几届各分数段毕业生被录取的情况,找到自己相对应的位置,选择相关的学校和专业。

  北京、上海等省市,实行的是考前报志愿,这是最科学的填报志愿时间模式。考生填报志愿完全依靠实力,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北京第四中学的考生报考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行120名左右,该考生考上北大基本上是胜券在握。

  对于如天津、陕西、新疆等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省份的考生,准确定位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准确估分的最重要的依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估分相对校准,但略偏低,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基本概念清楚,在估分时将可计可不计的分数的都扣除了,对这部分考生,应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大排行,避免高分低报志愿;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由于基本概念不甚清楚,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答题的正确与否,估分往往不准,偏高者居多,特别是那些老师讲的都明白,一考试分数就上不去的学生,估分更不准确,在填报志愿时更需要参照年级大排行,以免低分高报落榜。

  目前还有如山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十余个省份填报志愿的时间放在阅卷完毕出分以后。这种报志愿的时间模式似乎能使考生有的放矢,但事实是很容易出现扎堆、冷热不均的现象,对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更难操作,压力更大。实践证明,这种填报的时间模式是最不科学的。地方招生办公室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也是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做出无奈的选择。对于这些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须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过这里所说的定位不是前文所述的年级大排行,而是在全省的大排行。考生在收到的分数通知单上都有自己在本省的大排行名次。考生应根据这个数值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指标。具体方法是,将欲填报的学校以往录取分数段以上所有院校在本省招生人数的总和再乘以150%,用所得出的数额来对照自己的排名,若自己的排名在其中,报考该校基本没有问题。还以报考北京大学为例说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某省计划招生总数200人,某考生的分数排名在全省的前280名,那末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该考生的北大梦基本能圆了。

  在考后估分、出分报志愿的省份,历年的填报志愿前的咨询活动中,都会出现一种考生和家长自欺欺人的怪现象。考生及其家长同时在两家以上的高校登记排名,回过头来又反复交叉询问这些学校,自己的排名和被录取的可能性。考生和家长们如此做法目的不外乎是想规避风险,争取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也给其他竞争者增加心理压力。但事实却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圈套。一个分数段内的数名考生同时在两所以上的高校登记排名,便给这些高校提供了水分很大的假信息。高校依此假信息反馈给考生及其家长的信息也必然是似乎真实,实为更假的信息。这个道理再简单清晰不过了。可许多考生、家长偏偏相信这种自己创造的假信息,最终“落难”的只能是考生自己。在北京、上海等考前报志愿的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是方式有所不同,问题也没有上述地区严重,即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地方招办常组织一次预报,根据预报情况,统计出本地区志愿填报分布情况,反馈给考生作参考。目的是防止扎堆、撞车。但有些中学、考生为了给他人之在心理压力、混淆视听、产生错觉,故意在预报的草表上填报自己非真实想报的志愿,导致其他一些人上当,改变自己的志愿。究其原因,本人细细想来,答案还是考生及其家长缺乏自信,未能很好的掌握前文所述的准确定位原则。

  在历年的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地方招办的工作人员,让考生以高考前一模、二模(即第一次、第二次模拟考试。有些省称之为“一诊、二诊”)的成绩作为报考的依据。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高考是高校选人,大学老师出考题。模拟考试则是中学老师凭借高考指南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猜大学老师的出题思路,出模拟考试试题。虽然中学老师经验丰富,但与高校老师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况且模拟考试是分散阅卷,中学老师在阅卷时往往又加入了情感因素,于是模拟考试的成绩有可能失准。甚至会误导考生,错误的估计自己的实力。例如,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做不同地区的模拟试卷。几轮下来,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实力已大幅度提高,甚至超出了其他地区学生的水平。这种状况的成因很简单,即每答一次试卷,就等于复习了一次;每次答卷的时间、空间、心态都不相同;每次考题的知识覆盖面、类型以及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的结果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论是高考前还是高考后填报志愿,模拟考试的成绩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指标,千万不可作为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依据模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而造成终生遗憾。

  本人对近十年来各地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年级排行的关系进行过长期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成绩与其平时学习成绩的年级排行基本一致。

  第二,准确地认识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身体状况。

  作为考生本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合学哪方面的学科就应报那个方面的专业或学科。如对于那些平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做数学物理难题的学生,应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应选择如机械、建筑、自动化、水利、热工等工科专业。文科学生也是如此,那些平时喜爱历史、哲学、文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的学生,应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的人文学科;而对那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生,可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类的社会科学。家长、中学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不要盲目追风,更不应包办。在每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都有一批学生入学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闹着转系转专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初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包办填报的专业。更有甚者,曾有一位考分名列全省前茅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某著名综合大学的物理系,报名表交上去后,其所在中学校长或出于某种私利或为了摆平衡,追到了地区招生办公室,强行将该考生的志愿改为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自动化系。该考生入学后长期情绪低落,学习无兴趣,多次提出退学申请。如此的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又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该校长这一行为的性质是严重违法的侵权行为。在此,特别提请家长们和中学老师们,让孩子们走自己愿意走的路,只有爱一行,才能学好一行、干好一行,人尽其才,千万不要再好心办“坏事”了。

  考生应认真对待体格检查,根据体检结果调整志愿。当原志愿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时,志愿应当服从身体条件的限制进行调整,即不要填报有身体条件限制的学校和专业。在每年的招生录取时,都会有一些考生,由于忽视了招生院校和专业有关身体条件的限制,未被所报专业的录取,甚至落榜。

   第三,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志愿。

  目前高考加分项目种类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之外,各省还自行制定门类繁多的加分项目,具体的加分数额不等。地方招办在投档时一般都将加分计入总分投档。但高校在录取时一般都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加分进档的考生。如某校只剩一个录取名额,而手中还有若干份档案,其中最高分的有两份,一份实考分600分,无加分。另一份实考分590分并有“三好学生”加10分,总分也是600分。在正常情况下,被退档的肯定是实考分590者。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些中学在授予某些荣誉称号时所掌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除国家级数、理、化、生、信息竞赛获奖加分外,在短暂的录取工作时间内,高校招生人员很难甄别不同加分的内在价值。此外,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维护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特别是要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也应尽可能减少加分因素的干扰,以服天下。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这样把握会更大。尤其是报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知彼
  
  知彼,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应对有关大学及其专业各种信息的了解。前文已经提到,全国现有大学一千三百多所,本科专业两百多个。每一所大学又都设有若干院系、若干专业;都有自己的办学重点、办学特色;都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都有若干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作为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大学的网站、招生简章来获得有关信息。特别是应当认真研究招生章程和简章,了解大学的招生政策,关注该大学及其有关院系的师资状况,即有多少教授、副教授,有无博士、硕士培养点。按照一般规律,一所大学教授越多,教学科研水平越高,竞争力越强。如果某大学的某个专业只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专业不可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者大师也,而非大楼也”。本人以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所图的也应当是“拜名师”,学真本事。当然还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有那些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宿舍条件等其他一些信息。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从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来真正的实现知彼。

   第一、正确区分高等院校的类别。

  按照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高等院校大致可分为: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培养了大量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这类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牛津、耶鲁、哈佛等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接近。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多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盘苏化”的社会背景下,急功近利、重工轻文,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只保留了一些工科专业,原有的一些理科、文科、医科以及农科都分别独立或被调至其他院校,使这些学校成为纯粹的工科院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院校虽然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欠缺,导致综合实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院校开始重新建设理科、文科等学科,逐渐趋向综合性大学。

  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由专业学院发展演变而成的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为数众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这类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为数相当可观的专家型技术人员。但是,由于这类院校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条块分割严格,专业面窄,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办学思路普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高等院校新一轮的整合、调整后,这类院校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还有一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这类院校也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但由于挂个“师”字,考生和家长不愿问津。对此,本人深感遗憾。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们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上个好学校,打实基础。况且,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资专业;学生毕业,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已经不再只看学校、专业了,而是更注重个人的能力。

  除上述各类院校外,还有一些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专业院校。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对考生而言,应以兴趣、或天赋、或特长使然,否则学起来会感到极其痛苦。

  在全国一千多所大学中,按照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操作型大学。这种分类方法与上述分类方法是重叠的。考生在报考时,应注意阅读高校的招生简章,看该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

  上述有关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实属本人的个人意见。分类方法可能不尽科学,甚至有可能有伤害了某些人士的感情。但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便于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了解高校,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分类方法,是最为简便和直观的了。

   第三,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的省份、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等自然、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现在考生的父母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饱受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之苦,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尤其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的考生,更是难离“故土”。于是,地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大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众多,录取分数高,竞争激烈,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欠佳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而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在很多省的录取线只有中等水平,甚至仅略高于当地的重点线。家长们不愿让子女到“外地”上学的原因,不外乎是怕孩子受苦和毕业不能回到身边。这样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现实正相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部的经济虽不很发达,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比东部差多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除军事院校和少数委培生外,那种“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毕业分配指令性计划已成历史,只要毕业生本人愿意,都能回到生源地就业。

  在此,本人真诚的建议考生、家长们,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大都市,考试成绩中等以下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在报志愿时,如果只盯住大都市的高校,可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若把目光应向西北、西南、东北扩展,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与其“窝在故土”的一般院校,真不如上地处“两北一南”的名牌重点大学。不仅竞争会小一些,同时能学到好的思维方法。这对今后的就业、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等长远发展都有益处。

■相关链接  
  • 名师解读2007政治高考大纲的变与不变
  • 本科生就业更理性考研降温
  • 最能刻苦用功的九类考研学子
  • 考研成功vs错过好导师
  • 男子只因女友学历高便辞职考研 这样到底值不值
  • 导师分几等,选导师成考研第二战场
  • 分享:考研难调剂更难—我的调剂实战经验16招
  • 不知雷锋是何人,平时怎么学雷锋?
  • 没有禁忌的亲子对话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