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一位准复旦生30天“选拔”的经历
来源:光明网     2006-4-21 16:05:00
 

 

    主要经历过程:

    3月19日,在枫林校区考点,舒苑参加了总长3小时的笔试。

  “题量很大。”3小时,200道选择题,4选1,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10门高中主要课程,每题5分。连审题带选择,1分钟不到。

  “没法准备,很基础,也很散。”舒苑回忆不起太多题目了,只记得“问了《荷塘月色》里一段话是用的什么修辞方法”。还有“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理科内容有些全无印象,只好连猜带蒙。

  舒苑的一位同学非常认真,力争每道都选出正确答案。居然用半小时完成1道题,后面根本来不及看。“时间多些,可能她都想得起来,但复旦也许考的就是基础,也许就是成心不让我们找到复习准备的窍门。”

  对于这次笔试,外界也有种说法,复旦其实换了另一张纸在“高考”。换汤不换药。

  秦绍德直言:无奈之举。

  何来无奈?6000多考生报名,就算全部面试,也是“海量”,而且选拔效率低。

  如果能像美国一样有统一的SAT能力测试考试,当然好,不仅有效率,而且可以高校共享,节约招生成本。

  但现在没有。没办法,考吧。

  “我们内部更愿意称之为申请资格测试,虽然都是笔试,但其实与高考那张纸区别相当大,体现了复旦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基本要求:厚基础,宽口径。”

  也有一些中学校长指出:为了获得复旦笔试高分,不少学生专门重拣起丢下的书本复习,而一些培训考试机构也蠢蠢欲动。“今年可能还摸不着路数,但明年这类培训或是资料肯定一大堆。”

  “我的音乐,在与复旦的拍点上……”

    3月23日,舒苑在网上查到成绩:650分,获得面试资格。

  按要求,入学申请资料包括反映个人信息的申请表、陈述报读复旦理由的申请信、反映其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证明、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其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及反映其各方面能力的相关证明等。

  全家总动员,为孩子出谋划策。结论是,申请材料最有讲究。

  “这是整个选拔中最花费我精力的一件事。”舒苑前后大概忙乎了一礼拜,写什么,怎么写。最后,与家人商量,她决定写自己最自豪、最有体会、也最能显出自己长处的三件:学琴、作文、担任校学生会干部的经历、感悟。

  舒苑也没有疏忽另一件重要的事,准备两封推荐信。她特地征求从她初中就很了解的校长与自己的大提琴老师作自己的推荐人。

  那天,当她在键盘上敲下申报材料的最后一句:“我的音乐、我的思考、我的通感此时此刻都在这个拍点上,我与复旦的拍点上……”她仿佛听到了那美妙的音符。

  秦绍德在总结这次自主招生时,曾直言不讳:最失望的就是推荐信。

  “其实,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申请资料尤其是推荐人的评语非常重要。”复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乐毅介绍。

  很多考生把申请材料当成一篇关于“我”的作文来写,美则美矣,但是,却显得空洞,尤其是对自己为什么希望到复旦、对复旦气质的理解,显然比较游离。

  而推荐信基本没有多少可资利用的信息。“几乎所有的推荐人在推荐考生时,一律都是“他(她)是我平生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推荐词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面试非常享受”

    4月1日,舒苑一大早来到复旦的光华楼。

  她抽到了E-4组。第二个进场。

  “有一点点紧张。第一次跟教授面对面沟通。”

  很快,她就不紧张了。

  问的绝大部分都是申请材料中提到的事。比如老师请她讲讲对音乐与文学的通感,针对她提到的在学校办过一份《女儿红》校报,老师问得很细,小到标题怎么制作,用什么软件。

  答得最自信的题是一道英文。或许是老师看到她提供的证书中有一个世博英语作文的奖,老师让她用3个英文单词来描述对人生的看法。

  平时没少看英文杂志的她,如鱼得水,她立即用了三个词:love(爱)、diversity(多才多艺的)、以及happiness(幸福)组成。一边流利地说着,一边看着考官不断含笑点头。

  也有答得不好的。或许是看到她材料中有张照片背景是巴黎,老师“随口”问,法国没有发生过工业革命,知道原因吗?

  尽管被问住了,但那天,出了考场,她给了父亲一个最灿烂的笑脸:“面试非常享受。”

  面试,无疑是整个自主选拔录取方案中最重要、最吸引外界眼球、也是引发最多争议的环节。但是,正如舒苑爸爸江国基的亲身体会是:在被放大了的面试试题后面,却是对面试更深层影响的忽略。

  过了这些天,舒苑仍怀念当时的场面:5位令人尊敬的教授,一一认真地与舒苑交流,听她讲述自己得意洋洋的经历。“我从没有这样被尊重过”。

  那个画面会永久地留在舒苑脑海,“我的直观感觉是,复旦是一个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心胸宽广的大学。”那天,她很认真地跟父亲说:“不管这次是否被录取,我从中获得巨大收获。而且,我一定要考进复旦。”

    4天后,她收到预录取通知。

  她开心极了,不只是因为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我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关注高考复读生:重新出发 复读有法
  • 湖北2005高考状元:高中大学学习目的大不同
  • 2005年浙江理科状元谈学习经验
  • 北京广东高考状元回答高考有关问题
  • 别让自己太焦灼
  • 状元:如何做没见过的题
  • 怎样制定学习和复习的计划
  • 如何制定学习与复习计划
  • 高考状元谈--杨颂:放松自己调整好生物钟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