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北大、中科院 ■患慢性病过劳死 ■平均年龄53.3岁
在近5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3.3岁。昨天,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北京论坛“公共卫生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分论坛透露了此消息。
殷大奎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发展中国家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的主题报告。他说,目前,在中国与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步上升,比如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的患病率比10年前几乎翻了几倍。在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劳死”现象,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5名专家和教授,平均年龄仅为53.3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晓光研究员之后的发言印证了殷大奎的观点。杨晓光说,调查显示,在我国18至44岁的成年人中,有83%的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他说:“如果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的话,未来我们会有4亿人超重,2.1亿人患病高血压。”
实例:知识分子缘何成“短命阶层”
近年来英年早逝者就有: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小说家路遥、王小波,音乐家施光南,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气象学家曾再顺,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家华怡,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杨,力学家卓克聪……
生活、工作条件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为何反而成了“短命分子”?有关人士指出:对知识分子的健康监控和教育迫在眉睫。 [全文阅读]
概念:什么是“过劳死”?
“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国际定义“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全文阅读]
直击:直面高知分子“过劳死”
高知分子怎么会没有力量卸下沉重“书包”?因为,这“书包”里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有领导的信任和期待,有自己干出一番事业的热望,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已经背上了这个“书包”,就不能够再自行卸下来了,并由这个沉重的“书包”推动着自己不断地向前奔跑。 [全文阅读]
拷问:“过劳死”拷问学术机制
面对这么多高知分子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我们总该反思点什么。这些高知分子拥有较强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们往往会忘我地工作,从而导致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过大,这固然是他们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机制以及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应是导致高知分子“过劳死”的真正“凶手”。 [全文阅读]
质疑:“过劳死”能算工伤吗?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调查还显示,75.1%的中青年人对拼命工作甚至“过劳死”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认为“这种健康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年轻时用健康和时间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健康和时间”,这种心理渐渐被默认。 [全文阅读]
建议:知识分子的短寿分析和长寿建议
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的今天,一些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反比10年前提前?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玉峰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个顶梁柱”,中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顶梁柱”角色是固定的,他们承担的社会压力和工作任务是最重的。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