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让人惋惜的高校教师“过劳死”。何勇,这位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于8月5日与世长辞,家属和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是劳累过度。
近年来,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新闻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萧亮中(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32岁)、焦连伟(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36岁)、高文焕(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46岁)等杰出人才,都一个个先后离开了我们,导致他们早逝的原因都是劳累过度。
而据上海社科院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目前的53岁,比一般人的人均寿命低了20多岁。
面对这么多高知分子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我们总该反思点什么。这些高知分子拥有较强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们往往会忘我地工作,从而导致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过大,这固然是他们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机制以及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应是导致高知分子“过劳死”的真正“凶手”。
以何勇教授为例,他身为浙江大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有行政管理之责,有杂事缠身;身为教授、博导,他要把书教好,要带15个硕士、博士研究生;身为运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他要搞科研、出成果、写论文。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么多担子压在一个人身上,只要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是希望把工作做好的人,他就没法不超负荷工作,没法不心理压力过大。
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重数量、轻质量,一名高知分子不仅要多发表论文,而且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论文发表,就要拿出成果来。于是,我们的高知分子只能疲于发论文、评职称,他们没办法排除名利的干扰,而真正潜心于研究工作。
高知分子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不仅表现在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更应该从改革体制入手,切实减轻高知分子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他们远离“过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