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以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战为契机,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的重要路径,在政策取向、体制设计、机制运行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不仅使之成为社会流动的筛选器,更充分发挥其平衡器功能。该市以统筹推进、均衡发展为目标,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接受公平、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用“两基”成效来推进“穷人教育学”理念的落实,让贫困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重庆正着力把教育打造成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支点。
党以重教为先:力求城乡享有均等教育机会
直辖初期,重庆近一半区县是贫困县,全市人口80%是农村人口;只有11个区县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不到1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重庆全部完成普九任务,“两基”经市人民政府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全覆盖目标,走在西部前列。由落后到率先的转换过程其实是重庆市领导不断强化“党以重教为先”执政理念的过程。
市委书记汪洋说,教育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最基础的保障作用,而且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两基”作为教育之本,不仅是下一代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也能提高青少年在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他认为,化解重庆城乡二元结构,首先应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入手,要保证农村孩子有一个能改善其生存状态的教育水平,不能让他们因教育权利的不平等而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市长王鸿举提出,教育行业作为最大的公共服务行业理应凸现公共利益,尤其是义务教育更要用刚性的制度设计促使其均衡发展。
为此,重庆把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社会公平、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取向上突出城乡统筹:一是保证投入总量逐年增长。重庆市级财政执行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每年超收部分,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用于教育。系列举措使重庆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由1997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8亿元。二是把资金重点用在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上。市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发展农村教育;2006年,重庆在中央的支持下筹措“两免一补”资金13.9亿元,免除了388万学生杂费,对43万农村贫困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重庆“两免一补”受益比例达95%。去年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35%。三是强化农村师资力量。推行并完善了中小学教师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教师支教和轮换交流制度等;重庆市政府去年投入2.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按人均每年1800元发给,并在今年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中招聘8000多名公办教师,彻底解决代课教师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四是巩固扫盲成效。在通过国家验收后,继续坚持把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青壮年非文盲率由10年前的97.8%升至99.58%。
政以兴教为本:合理配置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0年前重庆山区学校“黑房子、土台子、泥桌子”的面貌不仅反映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也暴露出投入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对此,分管教育的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应从改革政府治理模式入手,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政策中“城市取向”的状况,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公共教育经费使用制度。重庆在“普九”攻坚中,建立了经费保障地方承担部分由“市财政出大头”的分担机制,并决定资金要向农村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全市筹措22亿元把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D类危房全部消除;投入4.47亿元兴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07所,新增寄宿学生6万人;投入库区学校搬迁31.6亿元,建成各类学校249所,基本满足了移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该市还将城市“低保”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消各种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适龄儿童少年“上学贵、上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降低农村辍学率,重庆市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四级组织入学和“控辍保学”整体联动体系,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经常性资助制度。今年,市政府又拨出近2亿元专款,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学生补助标准等。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由10年前的0.44%、4.08%下降到目前的0.07%、1.43%。
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介绍,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重庆教育均衡发展得以推进:一是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农村高于城市,生均拨款城乡之比有所缩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了农村和县镇同一拨款标准。二是农村校舍增长较快,大部分生均面积城乡接近。三是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城乡间差距较小。他说,尤其是去年重庆市彻底还清19.1亿元的“普九”债务,这对优化农村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重庆市“普九”欠债共有9659笔。从2003年起,重庆市建立债务“销号制”和“直接支付制”,着手利用国家对西部农村乡镇财政改革“三奖一补”政策优先偿还“普九”欠债。在实施过程中,确定了“分类指导、分级承担、分期消化”的原则,对三峡库区等贫困山区的“普九”债务,市级财政拿大头,区县按自身财力适当分担。精心设计的还债机制使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偿清“普九”负债的省市。
创新督导方式:形成统筹城乡教育的保障机制
重庆城乡教育能均衡发展与创新教育督导方式密不可分。重庆市督学万力介绍,重庆市在“两基”攻坚中注意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评估作用,引导区县加大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坚持以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区县政府、学校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督政重在解决教育发展环境问题,为教育工作提供政策、物质、制度保证,督学重在解决教育发展的质量问题,为教育发展提供方向、方法、队伍保证。重庆市从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差距、统筹教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弱势群体等方面制定了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完成情况不仅作为专项拨款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参考。
为增强督导的实效性,重庆构建了过程督导新模式:通过年度过程督导规划制度、过程督导提前介入制度、季度过程督导报告制度、过程督导结果通报制度四个程序,坚持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期督导与随机督导、督前指导与督后回访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督导成效。对在过程督导中发现教育投入和经费保障达不到要求、危房改造完不成年度计划等情况,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县,实行一票否决,不予验收。2004年,督导人员发现某县政府存在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并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遂要求教育部门停止对该县“普九”验收工作。这个县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年内实现“普九”目标因此没有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