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关注教改新亮点: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
来源:人民日报     2010-10-8 17:37:00
 

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各省(区、市)正在抓紧制定本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筹备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改革方向已经明确,重大方针政策也已出台,关键是抓好实施。把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从今天开始,本刊将推出贯彻落实全教会和规划纲要精神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亮点。——编者

教育视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

关注教育改革新亮点: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孩子们在福建省科技馆通过放大镜观测不同颜色的头发。郑帅摄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要服务学生主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梦想,教育要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教育要惠及学生的一生,不能企望“立竿见影”。

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进步,关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新学校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我就像一只小鸟欢快地飞进丛林……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好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个叫黄茜的孩子写给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信。近5年来,上海创新机制加大财政投入,42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陆续离开简陋、不稳定、需要缴费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踏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备、师资良好的上海公办学校,或是在合格的民办学校由政府购买服务,和上海户籍孩子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踏进新学校,他们多半都有像黄茜一样的兴奋、快乐。

也是今年秋季,在许多城市都出现“入托难”“入园难”的时候, 13万适龄幼儿顺利入园;上海市郊区县新开办89所中小幼学校,其中不少都是市区优质学校的分校或新校区,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上海松江大学城内,许多高校资源越来越融合共享,跨校选修课程变得普遍,一个学生由多所学校共同培养成了现实;上海终身学习网百万市民学习资源系统建成启动,直接访问人次超过2.3亿;全国首家“开放大学”宣告成立,实现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等资源的整合……

这一切建设项目,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诸多措施已开始彰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样本。

一个理念

教育重新有了人性化的价值取向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宗明义、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上海对于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

9月8日,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强调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每一个人”的用语。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现代教育的领域越来越广阔,知识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和谐、文化交流、知识服务业发展等,都成了教育的重要功能。然而我们不能在这种教育功能多元化中迷失其本原的核心价值——育人。”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这样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育中的种种弊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缺乏和创新意识不足,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育人,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等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核心价值迷失的体现。”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表述,赢得了许多教育专家们的认同。今年教师节上,刚刚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的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这一理念是对急功近利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钧认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提出这样的核心理念,是对“育人为本”的明确强调,是对多年来被异化了的教育本质的回归。近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实践中“分数、排名、升学率”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追逐的目标,甚至被不少人异化为谋生手段、升迁之本,而忽视了“育人”这一教育本质。

在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流城市,一流教育”,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直到如今提出的将影响未来10年教育改革走向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每一种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有关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以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来规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次巨大的理念突破,对上海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一位专家这样强调新的理念的重要性。

如此看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像是上海教育发展的一次“认祖归宗”,从“乱花渐欲迷人眼”,逐渐回归到教育自身,让 教育重新有了人性化的价值取向。

全民、全程、全面

为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梦想

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在解读何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时,提到了四个方面:第一,教育要服务学生主体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第二,教育要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教育要惠及学生的一生,不能企望“立竿见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终身受益;第四,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进步,关注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专业人才。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的解释是,“每一个”,突出的是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即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欢声笑语的权利和机会;“终身”,彰显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发展”,代表了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围绕着这一理念,《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计了优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试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等10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10项重点发展项目。

在这10项重点发展项目里,第一类是政府教育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第二类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项目,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第三类是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包括职业教育示范校和能力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多措并举

涵盖不同人群以及教育的不同阶段

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长韩正宣布,今年投入10个亿,启动十大重点项目。市区两级财政的教育支出,将从今年的380亿提高到2012年的560亿,将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从11.9%提高到15%。

在近几年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动向里,我们不难看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种种举措——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近5年来,上海市政府拿出20亿专项资金,支持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

上海的特殊教育对象,已由视力、听力、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实现了特殊人群教育的全覆盖;

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上海各中小学校近年来都在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内涵建设为学生减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资助1000个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项目,连续几年不断,让一大批崇尚探索创新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从2008年起,上海悄然开放部分中职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以解决在现行升学体制下,农民工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题。到今年,上海中职学校中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已达8000多人,除了享受上海户籍学生的同城待遇,他们还能获得给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补贴;

……

在上海市的教育发展纲要里,也处处可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设计。比如,设立10项指标作为未来教育发展水平的检测标准,包括3—6岁儿童毛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一连串的指标,涵盖了各种人群,人生的各个阶段。

于漪老师说,要想清楚教育事业的内涵,追求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这是战略大事,而非雕虫小技”。(记者 姜泓冰)

教育改革发展应立足国家发展全局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和坚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满足好基本公共服务与多元选择服务两类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需求可大致划分为基本公共教育需求和选择性教育需求两大类。基本公共教育是人民群众必须享有并得到保障的基本教育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特征。满足这一根本性需求,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要以公办教育机构为主,以全民为服务对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选择性教育需求,要依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通过市场开发和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与服务,不断增强教育供给能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区别这两种需求并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运用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两种手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千方百计激活教育市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就是要提高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在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保持适当的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把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政府教育投入应主要面向公共教育领域,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把钱花在刀刃上。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兼顾好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两大主题。一谈公平,就会提及效益。用有限的财力办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不讲效益不行,但只讲效益不顾公平也不行,必须始终把握正确导向,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益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现阶段保障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现阶段要尽快改变“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家长管得苦”的应试教育倾向,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教育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中央政府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把握,提高政策和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实际出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确保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优化布局,组织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试点。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朱之鑫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专家视角:社会愈发达,愈需“有教无类”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关键是两句话:(1)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学生;(2)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在笔者看来,前一句话,体现上海未来教育将为所有青少年、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优质、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后一句话,则明确表达了上海将学生潜能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这一先进理念不仅与当今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相一致,也是未来12年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创新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适应明天社会的人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掘潜能,培养创造性,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美国《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明确指出,公立教育要“确保美国的每一位儿童受到一流的教育”,要求“教育公平”的观念不仅落实到每一个人有书读,还要落实到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要求切实缩小弱势群体儿童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英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每位儿童制定个体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按兴趣学习,在兴趣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日本则将“培养创造性”和“珍视生命、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极大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始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口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据预测,2020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万亿元,GDP将从全世界的第32位升至第16位;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达到55%以上。那时,上海市民对社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服务性需求会加速上升,收入分配、福利、养老等问题更受关注,要求建立健全“有教无类”、“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呼声会更高,学习和创新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市民的普遍行为。

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做出的教育发展规划,意在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期待到2020年,更多人会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创新成为多数组织和市民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衡量国际大城市竞争力的社会指标。(杨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且行且思:学会讲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庭,爸爸爱吃软一点的米饭,妈妈爱吃硬一点的米饭,因为口味不同,两人常常不愉快。如果为此煮两次饭,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浪费资源。家里的孩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鸳鸯火锅的创意借鉴过来,在电饭煲中间放上一个铁片,一边放多一点的水,一边放少一点的水,一次性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既节约了资源,又满足了需求。

这个故事,是前两天在参加在北大附小举行的“倾听地球的心声——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环保教育项目启动”仪式上,“知心姐姐”卢勤为大家讲授的。生动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场的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很入神。

无疑,相比较于生涩的道理、生硬的说教,生动的故事是容易打动人心的。这也启发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日常对学生的教导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听懂、听得进去,并自觉付诸实践,学会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讲故事,不那么简单。

学会讲故事,首先需要有“爱”。对孩子无限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无限热爱。有了爱,才能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精心于知识传授的形式、载体、过程,更“计较”于知识传授的结果,更在乎孩子们是否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学会讲故事,还要做个“有心人”。要勤于思考。有了思考和积累,才能有丰富的故事素材,才能留意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孩子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大道理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述出来。

“小故事”,“大道理”。

期盼所有的老师们都学会讲故事、喜欢讲故事,让孩子们在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当中,接受文化知识,感悟人生道理。(赵婀娜)(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