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义务教育:谋求城乡均衡发展
|
来源:诸暨网 2009-11-23 9:09:00 |
|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是近年来市教育局孜孜以求的目标。
日前,记者先后来到应店街镇云溪完小、五洩镇中心学校、草塔镇南屏完小、大唐镇柱山完小、山下湖镇小、店口一小、赵家镇中心学校等,一路行、一路看、一路听,直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农村学校带来的明显变化。
现场直击一:
城乡教育设施几无差别
车行至五洩风景区北屏冠峰山下,一座气势恢弘、格调鲜明的现代化学校——五洩镇中心学校呈现眼前,这所总投资2700万元的学校于去年10月建成,是我市第一所按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新建的学校。校园设施齐全,硬件一流,拥有标准实验、电脑室、语音室、风雨操场等。前些年,当地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择校进城读书,现在却鲜有这种现象。在校门口,一位姓杨的家长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何必拼命往城里挤呢?”
这只是我市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放眼我市,如今,只有地域上的城乡差别,却没有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差别。
发展背景:
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我市全力推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采取学校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改造并行、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加强完小建设工程并举、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并重等策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基本形成了“一个镇乡只设一所初中,小学均为适宜规模完小”的办学格局;校舍建设步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阶段,全市9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通过省各级标准化学校验收,19个镇乡创建成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域网接入所有完小一级学校,信息化应用走在全省前列;最基层的农村完小面貌日新月异,基本实现了校校“有新房、有机房和有标准田径场”。
现场直击二:
基层教师趋向高素质年轻化
早上8时30分,应店街镇云溪完小的语文教师杨叶飞正做着课前准备。从教已10年的他,师范毕业后辗转在应店街镇境内的云石完小、紫阆完小和云溪完小。虽然在基层农村学校,但他这几年获得的荣誉不少:家长满意教师、绍兴市优秀班主任、第八届诸暨市教坛新秀、省“领雁工程”培训对象等。“2006年评选绍兴市优秀班主任时,全市只有两个名额,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一个完小教师居然获得了绍兴市级的荣誉。这几年教育局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自身发展的空间、收入待遇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 杨叶飞告诉记者。
在校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教师情况登记表,全校14个教师,大部分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有10位,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一半以上。从数字中可看出,这所农村基层完小的教师已基本实现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记者了解了南屏完小、店口一小、柱山完小等学校教师情况后,也得出了相同结论。
发展背景:
最基层的完小和最边远的山区镇乡学校往往是最难留住人的,师资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调控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务实的培训机制,整体推进城乡师资水平均衡。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向欠发达镇乡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对安心农村教育的优秀骨干教师采取“奉献奖”奖励等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教师资源调配向农村和欠发达镇乡倾斜,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制定和落实了城区教师支教、镇乡教师轮岗、跨校兼职或任教、学校领导干部上挂下派等制度,促进城乡、学校间人员交流互动,加大城市有效支援农村力度。针对农村教师实际,利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名师下乡等载体,积极构建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联合教研和校本教研、团队学习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的农村教师素质多元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农村学校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对接。
利用集团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张,是我市均衡城乡教育的又一举措。去年8月,我市第一所公办初中教育集团——浣江教育集团成立,通过把浣江初中的教师资源、管理资源等名校优势“嫁接”到浣东初中,有效缩短了新浣东初中的成长周期,从而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现场直击三:
同城待遇让外来学子读好书
大唐镇柱山完小是一所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其中1000名学生是外来学子,他们来自19个省(市)、有135个姓氏,俨然是一个百家姓大家庭。
走进教学楼,“耕读柱山,师友一家人;旅居大唐,浓情似故乡”,“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楼道内一句句墙体标语,透露出学校对外来学子的浓浓情意。在四楼,五年级一个班的同学正在上电脑课,同学们用的是液晶屏幕的联想电脑。来自安徽的范云飞是今年9月到柱山学习的,他用“神奇”两字描述了使用电脑的欣喜感受。
午餐时间到了,当天同学们吃的是千张肉。据介绍,现在学校有21个困难学生享受每学期175元的爱心营养餐补贴,大部分是外来学子。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对待本地生和外地生都一视同仁。”校长赵仲国说。也正因为同城待遇,越来越多到大唐务工的家长把孩子从家乡接到大唐享受优质教育。
发展背景:
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的入学问题,能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诸暨工作。在前几年关爱外来民工子女的基础上,今年8月,市教育局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暂行规定》,外来建设者子女凭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暂住证、劳动合同等就读公办学校,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免费就读。
如今,外来建设者子女在我市不仅有书读,也能读好书。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