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教育文献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国教育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图]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0-20 9:15:00
 
     要想追赶世界科学前沿,“三新”就像是体育中的田径项目,是最本源的动力。要培养科研中的“田径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我所说的“娃娃”,指的就是本科教育。近10年来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逐渐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这都是好事,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必要的精英教育。只有这样,“三新”才有希望,“李四光”才会越来越多。 

    名家建议

    昔日“神童”、今日微软“少帅”张亚勤:

    培养“思想的领导者”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23岁获得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100 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这位风云一时的神童科学家,现在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目前,张亚勤正是“四十不惑”。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促使我对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有了更多的思索。一是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是温总理《百年大计 教师为本》的讲话。这篇讲话我读得很仔细,敬佩总理的直率和坦诚。

    温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培养 “杰出人才”。我认为,要缩短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的差距,必须培养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领军人物,培养“思想的领导者”。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有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这是最根本的。很多教师和父母在指导孩子选择专业方向时,看着它的就业机会和未来薪资,殊不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应让孩子充分遵循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来。设定教育理想的时候,必须去功利化,而探索真理、为科学献身,是一种根本的精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比如高锟教授,他研究光纤时,没想过会得诺贝尔奖,也没想过申请专利,完全是按自己的兴趣作研究。

    第二,要建立激励新思维的机制。现在教育体制有点像流水线,通过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消磨了孩子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性。这非常可惜。而名目繁多的竞赛也让孩子为了获奖去学习,这对成长并无太多益处。同时,官本位和行政化把学校变成了政府部门。学校应该是学术至上、学生至上、教授至上。

    第三,要有开放的视野和长远的心态。目前,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存在着浮躁的心态,这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需要沉静自己的心,对未来的发展和战略做深入思考并踏实地付诸实践。当然,还要有开放的心态。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合作的创新,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现在我们在创新方面有两个极端化现象:一是“山寨文化”,只模仿,不创新;另一种是什么都要自己从头做起,不善于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两种现象都应避免。现代科技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生看法

    名字闪烁在星空的高中生方兴:

    兴趣,借平台发展

    方兴,厦门双十中学高三学生,曾获第五十九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特等奖,也因此拥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擅长篮球、跆拳道和单簧管,被同伴称为“拥有明星气质的多面手”。


  我在参加比赛时发现,与外国的学生相比,我们中国学生做的项目很多还是小发明和小制作,不算真正的科研创新项目。

    其实,创新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认为它很难,离我们很远。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大发明家。在我看来,创新能力来自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很多创新只是“多走了一步”,是建立在原来事物上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去接触身边的事物,了解它们,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敢于对它们提出质疑,不要墨守成规。

    我在生活中喜欢思考,喜欢提问。有一次,我走在厦门的地下人行通道中,发现里面的湿气和异味让人很难受。我尝试着做“可引导自然风对流的不对称型地下通道”这个项目,最后获了奖。另外,我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多的灵感,培养自己的能力。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一群考生。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各方面知识的宽阔平台,而不仅仅是学习数理化等应试课程。我在高中阶段参加了科技研究、素描、吉他等各种兴趣小组,而在物理、工程等“专业”领域,我则集中精力去钻研它。我是希望自己成为博学且精的人。以后,我想走工程方面的科研道路。

    另外,学校应该引导、支持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是需要借助平台发展的。比如,我们需要更多、更完善的科研实验室来实现自己的科研兴趣。再比如,老师们可以多给我们讲讲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多提出一些课题引导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感受到,其实诺贝尔奖也不是那么难。

<<上一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