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让时政新闻可读起来
|
来源:人民网——《青年记者》 2007-7-10 12:04:00 |
|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者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者“待见”,这是一个现实。
受众大有需求
难道是读者对时政新闻没有需求吗?一些调查显示并非如此。
今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 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被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或者“不太关注”的仅占13.2%。这充分显示,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对两会信息的需求度进一步提高。
另有一项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百姓对时政新闻的需求度。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解放日报》曾联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调查双休日的阅读热点,该调查表明,读者在闲暇时间的兴趣点排首位的是“时政新闻”,占56.56%。由此可见,在日益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空间还是十分广阔的。
创新迫在眉睫
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读者还不够满意,以怎样一些方式让读者对时政新闻爱读,正是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的研究课题。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突发新闻相比,缺少故事情节和耸人听闻的因素,要做到让读者喜闻乐见,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加强政策解读,丰富报道形式。新闻从业者应当有意识地,以多种方式拓展时政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力度。比如,“新闻解读”、 “新闻背景”、“新闻链接”等方式,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方便读者从更多的角度获取信息,增进对政策的理解。在这方面,新华社的做法值得学习。新华社在对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进行报道时,就注意相关的解读性报道、延续报道,对有关文件和法规的要点、亮点及其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度剖析,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角度切入新闻。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社保、医保、就业、打官司等等,都有对应的宏观政策。其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具有指导性,问题在于我们的新闻实践往往不能与读者的需求合拍,读者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做时政新闻应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具体的写作中,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段人性化的描写,一个细节的注重,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因为,感性化的内容更加容易吸引读者。
标题跳出程式化的老套套。时政新闻往往涉及重大题材、重要会议等,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因此在做标题方面,媒体也是格外小心,唯恐出错,老套却严谨的标题总是被常用不衰,而这早让读者“审美疲劳”了。在严谨的前提下,还是应当按新闻规律办事。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把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元素标出来,是制作新闻标题的一个基本规则,处理时政新闻的标题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要避免做空洞的虚题,努力在标题中增加有效信息。把稿件中最重要的、最能吸引眼球的关键字眼重点处理进标题,并且越靠前越好。杜绝长标题。去年齐鲁晚报进行版式调整时为杜绝长标题,规定标题字数不得超过12个。
图片图表是搞活报道的重要一翼。图文并重早已是新闻业内人士的共识。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认为,版面上应安排一个强有力的视觉接触中心,而图片就是版面上最有力的视觉刺激物。它可以对读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心理上的唤醒。否则,读者就会在读报中漫无目的。图表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今日美国》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就是其独特的编辑设计。他们认为最艰苦的工作就是让报纸上的信息易于获取和易于理解。他们常常让读者通过图表来明白新闻的意义,他们称此为“信息图表”、“解释性图表”。
随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对时政新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有责任将时政新闻这一重要的资源,做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