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认证培训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向幼儿园游戏要质量
来源:     2021-8-2 14:18:00
 

“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正进入由普及普惠向优质内涵发展的目标转型期,而游戏,正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与生长点。”日前,以“儿童·游戏·质量:开启学前教育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在开幕式上提出,要拓展和深化对游戏的认识、理解和实践,通过对儿童游戏核心理念的梳理和审视,积极思考游戏应该给予幼儿什么,如何去给予,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此次圆桌会议集中讨论的话题主要包括幼儿为什么需要游戏、幼儿园如何开展好游戏,以及游戏中教师该充当什么角色几个方面。

幼儿为什么需要游戏

游戏提供了促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可能性。游戏对幼儿究竟有何价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与儿童发展专家陈学锋提出,游戏使我们对事物产生兴趣,感觉到快乐以后,会建立和巩固更多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保持大脑的运动模式、保持记忆。儿童在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时,在快乐情绪下由于脑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会持续进行练习,不断地校正,直至掌握新的技能。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而且,游戏性时刻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儿童在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恢复力,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和地方的依恋,也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习和创造的开放性。

陈学锋还提出,有指导的游戏作为一个有用的蓝图,使我们找到适合的方法,帮助儿童获得在现代世界中重要的技能,同时尊重以儿童为中心的探索。当代的学习,尤其在幼儿期间,要减少成人对学习目标的控制,因为成人的目标往往会限制儿童学习的方向。

游戏发展了一种适应性潜能。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进认为,游戏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如同跨学科游戏研究专家萨顿·史密斯所说,它发展了一种“适应性潜能”,为未来拓展了可能性。

黄进认为,游戏更关涉的是情感,它为幼儿提供一种情感的满足。正是因为游戏这种即时满足自我的、强大的意愿动机,才会出现维果斯基所说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比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高出一个头”的情形。

那么,如何指导幼儿的游戏?如何回应幼儿的问题?黄进认为,教育不是一连串的技巧和策略,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关系特质。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在游戏中怎么做,更取决于在进餐中怎么做、午睡中怎么做、户外时怎么做,它是整体的。教师需要在及时的体悟中洞察幼儿的心灵,去和幼儿形成一种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只有建立幼年和之后人生的良好生态,游戏才能实现其大用。

幼儿园如何开展好游戏

游戏环境要从结构质量走向过程质量。“从结构质量走向过程质量的游戏环境具有超越当下、超越单调和标准的神奇特质。”侯莉敏认为,游戏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游戏空间、游戏材料和设施设备;第二层是互动层面的环境,即儿童以及成人与这些物质层面元素的互动过程。

第一层面的物质环境,需要考虑适宜性的问题;第二层面的互动过程,需要考虑互动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促进儿童发展的游戏环境由物质层面设置的适宜性和互动层面的有效性共同决定。因此,游戏环境建设在具备基本质量后,要着力发挥过程质量环境要素的互动功能,即通过游戏环境培育、支持、鼓励和整合各种游戏形式,推动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也提出,如何组织户外活动,如何为儿童创设有利于获得新经验的环境,如何满足儿童冒险的需要,如何让儿童感受挑战,如何规避危险,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他认为,户外游戏有两种现状,一是儿童在户外游戏中不能尽兴,教师的要求始终制约着儿童的游戏行为。这是过度保护或“规避风险文化”的具体表现。二是儿童的行为缺乏内在规则的指引。

因此,对冒险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社会共识,不要让儿童处于明显的危险境地,但也不能让儿童处于零风险的环境。要丰富儿童的发展机会,建立相关的风险评估规则和制度。

给幼儿充分的反思机会。“幼儿丰富的游戏经验与教师协助开展的反思和表达,共同支持了幼儿的元认知过程。”浙江省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程学琴从反思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安吉游戏中幼儿的反思过程。

她提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幼儿的一次游戏大概有4—5次反思: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游戏故事,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直接经验表征出来。幼儿向教师用语言进行表述时又会反思一次。当教师把幼儿的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们听时,幼儿会进行第三次提炼和反思。

同时,墙面上会有很多空间让幼儿展示,收纳存放自己的游戏故事,幼儿会不断与自己的反思对话。此外,教师会把在游戏场上拍摄的视频和照片,拿出一部分与幼儿集体反思。

程学琴认为,在安吉游戏中,反思和学习是源于幼儿的经验和心灵,教师为幼儿的探索、发现提供条件,并促进幼儿思考和表达。

发挥儿童评价主体作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鄢超云认为,在讨论幼儿园游戏质量时,应该具有儿童视角。他指出,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成人常常认为儿童的游戏很“乱”,并将之视作游戏常规不好、水平不高,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游戏一点也不乱,即使乱了,最后他们也会收拾整理好的。

鄢超云认为,游戏中的“乱”,正是儿童“应对未知、操控混乱”的机会,具有很大的学习与发展价值。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重新解读一些常常被幼教工作者视作低水平的游戏或游戏行为。成人以为的发呆、白日梦,可能是儿童在想象游戏、在做思想实验;成人以为的低水平重复,可能是儿童在重复中内化、小步递进地学习……

鄢超云认为,儿童视角带给游戏质量提升的启示,就是要将儿童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状态。

实现游戏与课程的融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丁海东认为,游戏和课程融合的前提,是基于对游戏价值的充分认定。

他提出,贯彻科学保教立场,将游戏融入课程,让课程接纳游戏,在逻辑上,表现为三个层次或三条路径。其一:游戏作为课程实践的手段。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而组织和实施预设的集中教学,成为服务预设教学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即为明确的预设教学任务而游戏,为教学而游戏。于教师而言,这里的游戏是为教学而游戏。其二:游戏作为课程实践的内容。以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内容(经历与体验),而纳入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完整经验的有机组成。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在于跟随游戏而教学,更在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于幼儿而言,这里的游戏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三:游戏精神作为贯穿课程实践的灵魂。以游戏作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与特质,在幼儿园课程及教学的实践过程与生态中,予以接纳、支持、呵护与善待。

丁海东强调,游戏与课程融合所追求的最圆满境界就是让游戏精神贯穿课程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与所有环节。

破解幼儿园中游戏开展难的困境。尽管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质量仍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潘月娟认为,要跳出幼儿园范畴看游戏。幼儿园游戏遭遇的困境是幼儿园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冲突与失调。

因此,她认为,应全面认识个体化,平衡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优化幼儿园教育功能。同时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缓解终端的人才筛选对前期教育形成的压力,让幼儿园教育回归育人初衷。要充分尊重家庭在资源及育儿需求和决策上的差异,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家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也发现,在幼儿园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存在一些实践困境:大家在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在实践中、行动上却出现了轻视、忽视游戏的现象。

她提出,教师要把游戏的性质、游戏的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反映出来。教师在准备游戏环境与材料时,要提供能吸引幼儿投入其中的、持续探索的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和环境互动,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放在幼儿面前。

幼儿游戏中教师充当何种角色

游戏中教师要放开手。“我们重视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却还未真正做到放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主导的世界,但在实现放手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敢放手,也不知该如何放手。

她提出,只有在教师放手的游戏中,幼儿才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不用揣测教师的意图,没有对不对、可不可以的担心和紧张,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幼儿有着最自然和最真实的表现。因此游戏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儿童发展的教科书,意味着儿童的发展看得见,也就意味着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可能性。因为当教师能够真正看懂幼儿的自主游戏,读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时,有针对性的生成教学也就不难了。

问题驱动式教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也认为,儿童发起的游戏,最难突破的是实践中“充分自主”的问题。

上海的做法是通过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如“角色游戏为什么总是一条街”“自主游戏,要教吗”“孩子傻玩怎么看”等,推进教师自觉反思游戏开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2017年起,上海还启动了全市范围的网络教研,实现与幼儿园教师的“直接对话”,鼓励教师分析游戏案例中不同幼儿的发展状态,引发教师专业思考。

在指导游戏方面,徐则民提出,教师要着眼于游戏材料的研究。此外,就是把幼儿交给时间与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材料提供与摆放的适宜性,确保幼儿能在适宜的环境与材料中开展游戏。

同时,在自主游戏中,上海主张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负责玩耍,教师负责记录;幼儿负责探索,教师负责欣赏。上海还倡导教师定点观察,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观察、识别幼儿的言行,帮助教师摆脱“不深入、凭感觉”的状态,成为拥有一定专业话语权的教师。

用“游戏感”破解教师知行分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昊发现,教师在学习了各种游戏理论、获得了各式专业支持后,在游戏的幼儿面前仍会觉得手足无措。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从认识上了解有关游戏的理论之外,还需要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体验和感受游戏。

刘昊认为,游戏的力量存在于感性体验中。要把握感性世界中的游戏,教师就要有游戏感,在参与或观察游戏的过程中,要通过把自己代入游戏,获得情绪、情感和身体方面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努力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因此,管理者和培训者要呵护、激发教师的游戏感。不要让游戏变成令人畏惧的难题,不要让教师想到游戏就充满压力。同时,教师们也不要忘了玩耍的快乐,从感性的角度体验游戏。(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作者: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