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2020年,杭州教育聚焦民生热点难点,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教育事业发展“两手硬”。
杭州教育交出“十三五”收官高分成绩单,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职业幸福,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力战疫情,全情护校安
2020年初,疫情来袭。杭州市教育系统用爱与责任构筑起携手抗击疫情、保卫师生健康的坚固长城。杭州市教育局第一时间成立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防控专班指挥协调、信息收集、校园管控、督查抄告四大机制。各级各校每日滚动式排摸,精准管控,动态掌握广大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共计排摸162.4余万人。
2月10日,各中小学如期开启在线教学,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形成学校“停课不停学”方案。市教育局还开发了“杭州共享课堂”,实现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各学科学段全覆盖,汇聚名优骨干教师执教课程资源,方便学生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同步学习。疫情面前,各校党员教师积极行动,先行先试、高效优质开展学生课业辅导和远程教学,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用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
为保障复学,市教育局制订了防疫物资基本配备标准,精准测算学校防疫物资每日需求量,确保各校保持防疫物资储备量在15个工作日以上。主动协作,与卫健委联合组建15个健康指导组,分片下沉实施开学健康督查和驻校健康指导,先后共派出驻校健康指导员2917人,累计入校服务5.79万人次。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压力,组织心理咨询专家组成14个心理援助小组进行专业支持。协调组织37家市、区两级医院开设针对师生发热门诊的绿色通道,妥善处置在校期间发热咳嗽等症师生近3.2万人次。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坚持校园管控不放松。落实学校封闭式管理、“测温+亮码”等通行制度,督促完善分时错峰上下学措施。全员摸排不疏漏,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消杀标准不降低,校园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和通风;落实食堂员工健康申报制度,继续推行分餐制、盒饭制和按年级分时段进餐、送餐到班级等方式……目前,全市中小学日均实到学生占比98.6%以上,幼儿园日均实到幼儿占比90.1%以上。
民生实事交出漂亮成绩单
杭州的生源数量在逐年增加,规划新建更多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成为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底,“新建学校、增加学位”“空调进教室”列入了杭州市2020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6.2万个;新增城镇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安装空调的教室5850个,教室空调覆盖率分别达到95%、65%以上。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起步较晚,为把延误的时间、工期抢回来,各地克难攻坚,比学赶超。截至11月20日,新建竣工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数6.345万个(完成率102%);新增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安装空调教室数11987个,其中城镇9565个(完成率163.5%),城镇公办学校教室空调覆盖率实现100%,农村公办学校教室空调覆盖率也达到 95.9%。
既要保量,更要提质。各地还通过优化设计理念,融入创新元素,强化质量管理,把一所所学校建成了精品工程。如上城区建立“学校建筑智库”,邀请建筑、信息化、人文历史等领域专家介入前期规划设计;下城区、拱墅区制定了校园建设设计标准,对学校的面积指标、空间设置等做出指导性建议;滨江区以智慧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校园设计和建设中融入创新基因、智慧元素;江干区、西湖区及早明确办学主体,在新校园方案设计时融入学校特色和办学理念,引领校园高品质建设。
“空调进教室”也关注度极高。今年,各地不仅对照全覆盖的目标推进工作,还把空调安装项目延伸到农村学校和学生宿舍。截至11月20日,全市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室空调覆盖率达到了95.9%。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财政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也实现了辖区内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
“公民同招”全面实施,“民办热”明显降温
今年,杭州市全面实行“公民同招”改革,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地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均实行100%电脑派位录取,让民办“择校热”明显“降温”。
政策出台阶段,杭州市教育局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广泛征求区、县(市)教育部门、公办民办学校校长、“两代表一委员”、家长代表等不同群体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等意见建议。对选报民办学校未录取学生报读公办学校如何排序、审批地招不足的民办学校如何补招等各界关注的招生细节,市教育局一一明确,确保招生改革“一把尺”。此外,明确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和录取操作均在全市统一招生平台完成,防止“暗箱操作”,确保招生改革“一盘棋”。市教育局在关键节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好政策发布和宣传解读工作;开设服务专窗、开通服务热线和电子邮箱,为家长答疑解惑。
招生数据显示,主城区民办小学报名人数与录取比例为1.71∶1,民办初中报名人数与录取比例从2019年的4.36∶1下降到2.62∶1。“从数据上来看,小学毕业生基数在增加,报名民办初中的总人数却没有增加,同时平均派位比大幅度下降,报名人数超计划的民办初中数量在减少,可见‘民办热’确实降温了。”杭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实行“公民同招”以来,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的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从2019年开始,杭州市加强入学预警,将小学入学预警信息由一年延长到三年,发布招生“红色预警”“黄色预警”,引导家长预先分流。今年起,杭州市又实施了公办初中入学预警,进一步缓解热点公办学校招生压力。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读好学校,杭州市精准摸排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学生占比、民办学校生源分布及未来3年各地学位余缺情况;同时,积极加强资源挖掘,最大限度提高教育资源供给量,确保学位供给量与入学需求量总体达到平衡。
基础教育“走出国门”
9月1日,远在阿联酋迪拜的一所新学校和全国各中小学一起喜迎开学。
这所学校的“来头”不小:由教育部委托杭州市承办、杭州第二中学领办。它创造了两个“第一”:教育部第一批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试点单位,成功创办的第一所海外基础教育中国国际学校。
时间倒回到2016年4月。在中国驻迪拜总领馆举办的侨界中文教育座谈会上,代表们讨论着一个重要议题——如何筹建中文国际学校。当时,迪拜有173所国际学校,拥有17种不同国家的学制,却没有中国学制的学校。近27万华人华侨子女长期面临母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双重缺失的难题。
经多年筹备,教育部、外交部于2020年1月正式致函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杭州市试点筹建阿联酋迪拜中国学校。
接到任务后,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市专门协调小组和迪拜中国学校筹建专班,探索形成了“一市对一校”支持海外基础教育中国国际学校办学的杭州模式。
短短8个多月,迪拜中国学校从无到有正式成立。家长踊跃为孩子报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期待在新学校里学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责任重大,同时也备受鼓舞。”杭二中校长尚可表示。
迪拜中国学校是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制非营利性学校。今年开设小学1~5年级共9个班,在校学生211人。学校按照中国基础教育学制设立,开设中国课程,使用中国教材。杭州市教育局遴选优秀教师至迪拜中国学校任教,确保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稳定。
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十三五”期间,在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推动下,杭州涌现了许多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如中策职业学校“行会驻校·名店订单·企业教室·项目管理”产教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下,杭州职业教育进入发展“黄金期”,为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今年2月,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杭州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将产教融合这一国家战略落实到区域实践。
为了建好做强每一所中职学校,在提质和培优发展“双通道”上跑出加速度,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康桥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不少场地专用于产教融合项目;美术职校新增莫干校区;拱墅职高、临安职教中心新校区也都在紧张建设中……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将一幢大楼改造成了四星级标准的酒店,与西湖文旅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实行“前店后校”实训模式,真正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杭城各所中职学校也在紧锣密鼓地升级专业布局。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增设茶艺与茶营销专业;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设智能管控与运维、VR虚拟现实方向;杭州技师学院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专业群……
今年,杭州市成功创建省中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建设项目35个,“中本一体”、“中高职一体化”、自主招生等政策红利也让中职教育的成才通道越来越宽。2020年,杭州中职毕业生(不含中专、技校)升学比例约占应届毕业生数的74.8%,参加单独考试的上线率超过90%……杭州职业教育,正在给每一位学生更多发展可能,更多出彩机会。
素质教育生根开花
最近,杭州采实教育集团“荷唐慧探”新劳动教育课程在钱投·钱唐农园正式启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小农夫”,在田园劳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自《杭州市中小学“美好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发布以来,像采实教育集团一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主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评价及教学方式的学校越来越多,素质教育正在校园里开出幸福之花。
育人要育心。一直以来,杭州教育瞄准方向谋篇布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加强思政引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落实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今年4月迎来复课,杭州市教育局推出由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主讲的“开学第一课”视频展播,广受好评。各校积极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主题教育活动、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行动、“美德少年”及“全面小康,我们来了”主题宣讲等活动。
这些年,在体育、卫生、艺术、劳动等方面,杭州教育全面开花。在全省高校新生(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杭州市学生体质测试各类成绩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针对青少年近视问题,今年全市开展全员视力健康普查摸底、防近工作形势分析、专题讲座等近视防控活动。为丰润学生艺术体育素养,一方面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文化建设行动和普及型艺术活动及舞蹈、戏曲、书法等“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全市中学生健美操、排球、篮球等各项比赛以及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发展。
这些年,杭州市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成立全国第一个位于上城区的“五育并举”研学中心;完成“杭州市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富阳区更是将劳动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在促进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全覆盖,加强学校“健康两室”建设,健全市、区、校三级心理危机应急机制,守护青少年美好成长。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教室里,富春第四小学语文教师章丽英正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海滨小城》。与此同时,农村的坑西小学学生也在听同一堂课。借助“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技术,两地实时互动,乡村学生不出校门也有和城里学生一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方式。
这些年来,杭州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所有区、县(市)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满堂红”。杭州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为载体,不断促进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打破时空界限的课堂已在全市300多所学校开展,结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融通有效促进了学校管理的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快速辐射生长。
公办初中提质强校专项行动是杭州教育追求高位均衡的又一有力举措。今年3月,《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出炉,市教育局建立了“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提质强校行动”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将“提质强校行动”列入对各区、县(市)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范围。55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在办学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及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11月12日,全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研讨活动举行,55所首批试点学校校长悉数到场。大家围绕“老牌名校如何找到新的发展点继续提升”、“相对薄弱的学校怎样积极迎头赶上”等话题畅所欲言,初中强校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实现初中教育全域优质发展,让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都优质、每一位教师都优秀、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更好发展。
杭州市教育局明确表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通过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校长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深化、教科研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培育等八大行动措施,以点带面,提升整个区域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实现全市公办初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明显增强。
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
8月26日,首批研究生入驻北航杭州创新研究生院(余杭);11月9日,杭州市萧山区政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11月19日~20日,教育部专家组来杭对中法航空大学筹设进行实地考察和评议……近年来,国内外一流大学纷纷来杭合作办学,杭州先后引进建设了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这是杭州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新高地的举措之一。
“高水平大学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利于为杭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智力支持、文化引领。
为确保“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即“三名工程”)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杭州市在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方面用足了功夫。在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上,明确用地用房由地方政府实行“交钥匙工程”;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杭州市人才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并提供多渠道的住房保障。在扶持市属高校发展上,安排专项经费实施市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新型专业建设工程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通过“一校一策”方式,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在同类院校中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
经过3年的努力,杭州市基本完成了“三名工程”引进目标,目前已引进建设1所中外合作大学,7所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和研究生院,23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6个高水平科研院所。
这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引进落地,为杭州引才留才育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西湖大学已正式签约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140名,其中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4人、国外院士1人,近两年自主培养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23人,入选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57人。比如,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建成60个教授工作室,引进192名双聘教授,招收博士后人才57名。
“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发力
眼下,正是冬季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学校各类疾病的监控和预防不容小觑。与往年不同的是,结合杭州健康码的常态化应用,今年把学生健康相关数据与健康码融合,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集成学生晨检和请假数据采集等功能,通过这份学生健康档案,就可及时查询到全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做好监控和预防工作。
为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杭州市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大数据仓、教育业务综合管理应用、教育政务协同办公应用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应用。打造2个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基本形成“政务服务便利、协同办公高效、监督管理精准、教育决策科学、数据开放有序、资源应用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治理模式。
杭州市教育局结合学校及群众教育事务办理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确定了“深化政务服务,打造便利教育”“推进移动办公,打造协同教育”“创新监督管理,打造安心教育”“抓牢重点项目,打造智慧教育”等6项主要举措。
今年以来,杭州市逐步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考试服务、校内托管服务等各级各类教育政务服务事项接入政务服务2.0平台,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实现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依托“浙政钉”开发上线杭州教育OA微应用,推动机关内部90%以上部门间非涉密事项接入系统,上线事项原则上实现100%网上办;建立基于电子证照与电子印章的可信渠道,加快学校与政府部门间“一件事”改革,延伸推动中小学校校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减轻教师负担。
监管资金,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
今年10月,杭州市教育局联合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文件规定,当校外培训机构资金专户中最低余额或当日(一周)累计提取资金出现特定情况时,相关银行应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风险预警通报。这是杭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出的“新招”,家长们直言“安心了不少”。
“过去,一些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管理水平滞后,造成资金链断裂,不正常终止办学时有发生。部分培训机构甚至卷款跑路,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并及时风险预警很有必要。”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政策实施后,在杭州市范围内从事中小学文化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应在该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立唯一的培训费资金专户,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培训费资金专户信息在“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杭州市还结合城市大脑建设,实施安心培训建设项目,打造基础信息全面公开、办学过程智能监管、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的校外培训市场良好生态。
杭州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有效化解隐患。市教育局还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今年上半年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1591家、违规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10家、暂停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30家。同时,聘请13位市民为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市民监督员,进一步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