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各大招聘会现场,您都能看到这样一批人:他们怀揣着国外大学的文凭,往返于各个展台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个人的经历,但多数时间均无功而返。目光逐渐由期望变得失望,表情也由自信渐渐转变为焦虑。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当年意气风发的“海归”们到底怎么了?是个人的因素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了“海归”变“海待”的局面?
观点一:人才过剩导致 “海归”变“海待”。
“海归”在我们印象里一直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通过考 G 、考托、申请等重重考验,出国深造才可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时过境迁,如今出国留学已不再是难事。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家庭,有 80 %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愿意自费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这其中除了中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因素外,留学中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国外教育机构着力开拓中国教育市场,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就在七八年前,托福 600 分还是英美一些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最低标准,而现在,无托福成绩,甚至没有高考成绩,都可以通过双录取就读国外大学。从前,获得奖学金几乎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惟一财政支持,而现在,对于很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支付子女出国留学的资金绰绰有余。这样就造成了近年来出国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的局面,人才市场也同样奉行“物以稀为贵”的法则,留学归国人员受到众星捧月式的争抢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观点二:洋文凭含金量的不足导致 “海归”变“海待”。
由于学制的不同,有些国家的硕士学位课程只需 1 年即可完成,这吸引了不少向往“镀金”的年轻人的目光。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就试图通过短短 1 年的留学经历抬高自己的“价码”。实际上,这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模式很难让留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有的人回国后甚至连基本的英语会话都还成问题。有位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班级, 20 名同学中有 8 名来自中国大陆,还有 3 名是从香港、台湾来的交换学生,同学之间在宿舍、课堂里的对话经常都是汉语普通话。
因为“洋文凭”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拿,“海归”这个名称的含金量也相应地打了折扣,而由此导致的薪资缩水,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那种工作经验寥寥、仅在国外学习了 1 年课程的留学生,综合素质究竟能有多么出类拔萃,恐怕还需要让实践来检验。加之现在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也未必明显,“海归派”要想仅凭一两年喝到的洋墨水,就在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还真不那么容易。
观点三:专业不对口导致 “海归”变“海待”。
在商业社会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企业要求的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而不是“通才”,而目前大部分留学海外的学生就读的都是商课、计算机等几个热门专业,专业技能不精或专业不对口导致了就业面的狭窄。
观点四:假文凭惹祸
洋文凭以假乱真的现象也是让“海归”变“海待”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就埋怨招聘“海归”人才吃过亏,一些洋文凭看起来含金量很高,但是人才引进来后却发现还不如一个本科毕业生,一查究竟发现原来交上来的洋文凭是假的。很多人认为留洋回来的都是名声好听而已,真本事不一定过硬。一些学生家里很有钱,支持孩子出国后,孩子在国外并不是真正读书求学,很多都是在玩,等到要回国了就买张当地什么大学的文凭,一般都是不太出名的大学文凭,对于这些文凭很难查证,所以吃过一些亏后,很多企业变得谨慎,尽量少招留学生,反正国内高学历的人才都还供不应求。这也是造成留学人才受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洋文凭就真的一钱不值吗?现在,“海待”一词最能触动留学一族的敏感神经,一般“海待”们有三大通病: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拿洋文凭换高薪;心态浮躁,期望值过高。而一般“海归”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职业取向模糊,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细化,企业并不需要行行通样样行的“通才”,只看重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专才”。其实,“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才”依然是 80% 的企业的首选,企业看重“海归”留学的经历和他们的国际视野。相信随着整个留学市场的拓宽,留学人员的心态将更加成熟,海外莘莘学子艰辛的付出一定会获得精彩的回报。
留学加拿大免费评估 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加拿大部 教外综资认字[2000]2号 电话:010-66418886 传真:010-66418887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29号金隅大厦904室 邮编:100031 详细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