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国留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如何看待海归变海待
来源:新浪     2005-12-31 11:21:00
 

   如今,在各大招聘会现场,您都能看到这样一批人:他们怀揣着国外大学的文凭,往返于各个展台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个人的经历,但多数时间均无功而返。目光逐渐由期望变得失望,表情也由自信渐渐转变为焦虑。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当年意气风发的“海归”们到底怎么了?是个人的因素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了“海归”变“海待”的局面?

  观点一:人才过剩导致 “海归”变“海待”。

  “海归”在我们印象里一直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通过考 G 、考托、申请等重重考验,出国深造才可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时过境迁,如今出国留学已不再是难事。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家庭,有 80 %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愿意自费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这其中除了中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因素外,留学中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国外教育机构着力开拓中国教育市场,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就在七八年前,托福 600 分还是英美一些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最低标准,而现在,无托福成绩,甚至没有高考成绩,都可以通过双录取就读国外大学。从前,获得奖学金几乎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惟一财政支持,而现在,对于很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支付子女出国留学的资金绰绰有余。这样就造成了近年来出国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的局面,人才市场也同样奉行“物以稀为贵”的法则,留学归国人员受到众星捧月式的争抢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观点二:洋文凭含金量的不足导致 “海归”变“海待”。

  由于学制的不同,有些国家的硕士学位课程只需 1 年即可完成,这吸引了不少向往“镀金”的年轻人的目光。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就试图通过短短 1 年的留学经历抬高自己的“价码”。实际上,这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模式很难让留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有的人回国后甚至连基本的英语会话都还成问题。有位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班级, 20 名同学中有 8 名来自中国大陆,还有 3 名是从香港、台湾来的交换学生,同学之间在宿舍、课堂里的对话经常都是汉语普通话。

  因为“洋文凭”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拿,“海归”这个名称的含金量也相应地打了折扣,而由此导致的薪资缩水,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那种工作经验寥寥、仅在国外学习了 1 年课程的留学生,综合素质究竟能有多么出类拔萃,恐怕还需要让实践来检验。加之现在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也未必明显,“海归派”要想仅凭一两年喝到的洋墨水,就在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还真不那么容易。

  观点三:专业不对口导致 “海归”变“海待”。

  在商业社会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企业要求的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而不是“通才”,而目前大部分留学海外的学生就读的都是商课、计算机等几个热门专业,专业技能不精或专业不对口导致了就业面的狭窄。

  观点四:假文凭惹祸

  洋文凭以假乱真的现象也是让“海归”变“海待”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就埋怨招聘“海归”人才吃过亏,一些洋文凭看起来含金量很高,但是人才引进来后却发现还不如一个本科毕业生,一查究竟发现原来交上来的洋文凭是假的。很多人认为留洋回来的都是名声好听而已,真本事不一定过硬。一些学生家里很有钱,支持孩子出国后,孩子在国外并不是真正读书求学,很多都是在玩,等到要回国了就买张当地什么大学的文凭,一般都是不太出名的大学文凭,对于这些文凭很难查证,所以吃过一些亏后,很多企业变得谨慎,尽量少招留学生,反正国内高学历的人才都还供不应求。这也是造成留学人才受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洋文凭就真的一钱不值吗?现在,“海待”一词最能触动留学一族的敏感神经,一般“海待”们有三大通病: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拿洋文凭换高薪;心态浮躁,期望值过高。而一般“海归”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职业取向模糊,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细化,企业并不需要行行通样样行的“通才”,只看重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专才”。其实,“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才”依然是 80% 的企业的首选,企业看重“海归”留学的经历和他们的国际视野。相信随着整个留学市场的拓宽,留学人员的心态将更加成熟,海外莘莘学子艰辛的付出一定会获得精彩的回报。

留学加拿大免费评估
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加拿大部 教外综资认字[2000]2号
电话:010-66418886
传真:010-66418887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29号金隅大厦904室 邮编:100031
详细地图

■相关链接  
  • 留学系列访谈实录:新航道专家谈英伦留学
  • 2005留学大盘点与2006留学大展望
  • 留学访谈实录:专家谈北美留学及新托福考试
  • 面试总原则:巧将考题逐一突破
  • 2006年1月7日浙江公务员考试冲刺信息大全
  • 年终:雅思考试培训大盘点
  • 香港科技大学何以“后来居上”?
  • 2007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1”新模式
  • 06年江西省高招推出新措施:减少批次和预留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