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考研降温的理性与非理性
|
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2007-1-29 11:29:00 |
|
2007年考研热降温。媒体报道说,如同一根持续了近十年的“大阳线”,突然折了腰,2007年全国考研报名128.2万人,同比只增长0.5%。而在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 考研为何降温?有人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变化,有人说是非理性的变化。似乎都有道理,但又欠缺点什么。因为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都要看具体针对什么而言———如果从就业角度看,10年前“热”的时候,考生是理性的,因为有了研究生学历,很好找工作;10年后的今天降温,仍然是理性的,因为研究生找工作不再吃香了。 但如果从学术发展,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的角度看,只能说,考研“热”的时候是非理性的,“冷”的时候仍然是非理性的,因为“热”与“冷”都和知识、学术无关。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很多人考研只是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我很难不感慨:大学生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的精神品质哪里去了?那个用“寸金难买寸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诗句装饰日记本扉页,把李白的“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天之白日”当做名句来欣赏与自我激励的年代又到哪里去了? 当下,人们变得越来越实惠,考研热和考研降温,无不和其他投资项目一样,以“成本-收益”原则衡量。是的,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就业竞争又这么激烈,不能苛求所有学子为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伟大的理由去读书,但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有必要唤醒渐行渐远的光荣与梦想。 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是优秀民族。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人才的较量。这就需要矫正教育机构与接受教育的人,面对知识传承,不能太功利,否则,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创新的活力。 当下考研降温以及“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意味着在本科生的泡沫破灭后,研究生的泡沫也开始破灭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教育产业化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高等教育到了归位的关头:高校是一个追求知识最大化的地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和大学教育有关的一切,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也以此为归宿。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