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隐忧
加剧教育不公或滋生新平均主义
如此分析,研究生全面收费似乎“看上去很美”,但也有隐忧存在。沈红认为,教育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让社会各阶层都有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如果制度设计得不完善,反而可能加剧不公。研究生收费改革能否全面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提供完善的、强大的资助体系。
另一方面,各项资助形式的目的不同,惠及群体不同,若不能加以区分,又有可能滋生新的平均主义。
沈红认为,研究生资助体系和本专科生资助体系应该合理分工、各有侧重,以发挥更大的效率。
调查
一位硕士生的支出与收入
刘燕,华科大教科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贵州毕节市人,父母务农,两个弟弟正在读高三。但她依靠国家和学校资助完成学业,同时对“学生资助”这个课题产生兴趣,毅然选择读研。
昨天,她详细给记者算了两笔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花费:学费每年8000元,三年共2.4万元;住宿费每年600元,三年共1800元;生活费每月300元,三年共10800元;合计36600元。
硕士研究生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资助收入:2004年半额奖学金4000元;国家助学贷款(三年学费)16000元;勤工助学岗位2004年300元/月,发放10个月,共3000元,假设2005年继续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则两年总额6000元;困难补助200元,合计2.6万元。
这样还差10600元。刘燕研一时在校外带课,每周4课时,每课时30元,一年挣了4000元。但她说兼职太耽误时间,研二后学业压力加大,她不再继续带课,将寄望于“三助”岗位和部分借款完成学业。
刘燕说,从她个人经历来看,若高校有完备的资助体系,基本上能解决研究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生活费可以靠一定的兼职和导师经费负担,贫困生完成研究生学业是可行的。 记者刘莉实习生黄雯余红
省内非试点高校:收费政策尚不明朗
晨报讯(记者刘莉)除武大、华科大公布的硕博招生简章上明确表示2006年参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外,省内其他高校对读研是否全面收费尚无明确表态。
已公布2006年硕博招生简章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表示,如果国家2006年实行研究生培养经费改革,则以国家最新政策为准。
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2006年硕博招生简章上,录取类别仍为“非定向、定向、自筹经费、委托培养”四种类型,这表明华农和中南民大2006年还有公费研究生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