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作为人大金融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初试的考察科目,在初试专业课150分中占50分,对人大金融学初试专业课的成败意义重大。2005年起,指定教材由《货币银行学》换为《金融学》,出题范围更广,灵活性更大,重要性又有进一步的提升。 与西方经济学和公司理财相比,货币银行学有自己的出题特点与复习方法、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从货币银行学出题特点入手,对历年考点作一分类分析,并据此对大家现阶段的复习提出建议。
一、 整体出题风格
纵观1998-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货币银行学试题,可以看出整体出题风格主要有两个:其一,宏观性;其二,体系性。
先说宏观性。宏观性有两层意思,首先,考试偏重对宏观金融的考察。货币银行学是宏观金融学科,在《金融学》里,从现代货币供给机制向后的章节都属于宏观金融,其中宏观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是重点。分析1998-2005年的共41道简答 题与论述题,在货币均衡与货币政策这一块内容出的试题就有25道,占到61%,如果加上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和财政等内容,几乎占到全部试题的80%以上。因此这部分应该成为我们复习货币银行学的重点。其次,宏观性还指微观内容也偏重宏观考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属于微观金融结构领域,这两部分的试题一般从“意义”、“关系”等角度考察。如在资本市场出过的三道试题(2005、2004、1999),全部集中在资本市场的“功能”这一点。而商业银行的试题几乎都集中在“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方面。这给我们提示,如果初试复习较紧,一些微观的,具体操作性的内容,如银行业务、市场操作等,可不必投入过多精力,这些内容会在复试的笔试“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和“证券投资学”中重点考察。
再说体系性。《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这两本书的体系性都是非常严谨的,金融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里具体包含什么内容,相关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划分和线索,历年试卷也是在顺着这条线索出题。每年试题大体分布在哪块内容中,与前几年的试题的联系,这都是很有体系的。如果把握了体系性,也就把握了出题的思路。
二、 分类应对技巧
了解了整体特点,我们再对41道试题进行分类,看看每一类有什么特点和应对技巧,各个击破。
总得说,这41道试题可以分为三类:基础题、辨析题和综合题。
1、基础题。基础题着重考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复习是否到位。总得说,这类题相对简单,一般只是书上的某一个知识点,可能在书上涉及的就是一段话,多分布在宏观货币均衡、货币政策等几章。并且,这类题目发挥余地不大,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很难有创造余地。如2000年的“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2005年“货币政策选择性工具和内容”。综观历年试题,这类题目不在少数,而且由于较为简单,多在简答题中出现。
这类题虽然简单,但是想把分拿到却并不容易,会出现两类错误:一,复习时不到位,漏下了知识点,考试遇到了干着急。二,平时复习了,考试遇到了,但还是拿不到分,或7、8分的题只拿到3、4分。
对于第一类错误,除了认真复习,没有更好的办法。提供一种复习建议,就是对重点章节,复习时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历年试题把考过的知识点用笔标出来。没考过的要引起注意,考试时可能就会遇到。考过的也不要掉以轻心,要知道答案,今年不一定就不再考(考题重复出现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实在百密一疏,考试中就是遇到了复习漏掉的内容,也不要慌,这是就要充分利用知识的体系性,首先回忆这个知识点大约出现在哪个部分,这个部分包括哪些内容,先答出周遍内容,步步向这个知识点逼近。考试是踩点给分的,这种答法肯定保证让你在这道题上不会全军覆没。
对于第二类错误,是没有掌握考试答简答题的技巧。简答题是踩点给分的,所以答题一定要答全,要多答要点,多写相关内容,而且答案要有条理。如“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绝不能只把书本上的概念写上就可以了,在解释了概念后,还需考虑,这个点属于哪一部分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在实践中有什么发展,理顺思路后,在1、2、3、4、5,列点写出来,每点一两句话足以,这样才能体现你对这个问题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要运用画图、公式等多种工具来帮助你表述。
总之,这类基础题虽基础,却不简单,一定要以联系与综合的思想来对待。
2、辨析题。这类题出现频率没有基础题高,但较难对付,最能体现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且出题空间非常大,也不可小觑。
这几年考得辨析题,集中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赤字”与“通货膨胀”方面,要求辨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等,往往采取给出一个表面很顺理成章的命题,然后要求辨析,如2001年的“简析‘融资证券化趋势就是直接融资逐步取代间接融资的趋势’的说法”。
对付这类题,技巧性要高一些。首先,最根本的是未雨绸缪,平时加深对概念理解。这些考点中的概念都是很基本的,在章节中的分布也很分散。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那些分散的内容有一个集中把握,可采取作笔记和专题形式。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书中不同地方都有出现,但讲解一次比一次深刻,如果把握住这种循序渐进内的含义,就不难深入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其次,考试中如果遇到这类题,就要采取答政治辨析题的方法,先不要作判断,而是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然后步步深入,找出命题本身的悖论在于哪一个点,针对这一点具体论述,最后要联系现实,因为题目这种错误认识肯定具有一定普遍性,所以要简要评论出扭转这种误解,我们的努力方向。
3、综合题。综合题,顾名思义,就是不会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会把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侧重对它们之间关系与影响。最大的综合题莫过于2003年的论述题“谈谈你对‘金融’这个范畴的理解”。这是考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把握。另外还有“结合现代货币创造原理,谈谈发展直接融资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 (1999)”等等,这类题多会在论述题部分出现。
对于这一类题,除了在平日复习中体系要明确外,还要有“分解”的思想。题干中的关键词只有一到两个,但每一个词下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对这种题不要感到无从下手,而是一点点的把较大的概念往下分,具体阐述,就会答得非常丰满全面。
对于这类论述题,也有比较常规的答题思路,一般是第一部分,理论背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现实背景,第四部分,对策等等。如果答出这几个方面,一般就比较全面。但也要注意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这几部分针对题目问法要有详略之分。
三、复习方法建议
现在离考试还有两个半月时间,专业课复习应该进入攻坚阶段。如果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复习方法得当,应该说专业课成绩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下是针对货币银行学,根据个人经验提出的两个建议。
首先,要紧扣书本。这里的书本,是专业课的指定教材,对货币银行而言就是《金融学》。指定教材外,还会有一些优秀教材,可以帮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视野。处理指定教材和参考书目之间关系的态度因个人的习惯、水平而异,但在考研复习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可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在其他教材上,《金融学》点多面广,包含范畴极大,只要扎扎实实把这本书的内容掌握好,考试时就应该有充分的信心,所有内容都是自己知道的、复习过的。把有限的时间最有效率的应用,时刻树立“应试”思想,应该贯穿复习的始终。
其次,知识框架要清晰。复习专业课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不加以理解的背内容、背试题,而对整体结构安排却一片混沌。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知识框架,就是掌握了出题线索。《金融学》相对于《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有进一步的发展,理论框架更加完善。复习时要顺着书本的思路来复习,有一个全面的概念。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搭起骨架,再一部分一部分的填充,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记忆,也能加深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