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江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苏北苏南的学校一样好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8-10-30 9:18:00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苏北苏南的学校一样好
——江苏政府主导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新学期尚未开学,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校长蔡存安已经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为每个办公室铺设网线,添置校园电视台的设施……这位苏北地区的小学校长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迎接秋季学期进行的教育现代化省级验收。
“苏北”、“农村学校”,这些在以往印象中距离现代化很遥远的地方,居然要进行教育现代化验收,这让很多人吃惊。这正是江苏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着眼于均衡发展,依靠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教育整体提高须啃下苏北这块“硬骨头”
江苏教育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名师、名校、名家辈出,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也时有创新之举。1996年,长三角地区首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建成通车,直接拉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就在同一年,江苏教育也创造了历史。当年全省整体实现“两基”目标,为教育的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被称为推动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高速公路”。
尽管有了两条“高速公路”,但这个位居全国经济第一方阵的东部大省却面临着诸多无法回避的发展问题,其中的“短板”就是苏北、苏南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随着苏南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江苏教育整体提高的最大问题聚焦到了苏北和苏北农村。也许很少有人相信,已经进入21世纪的苏北城乡学校,依然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
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危房,严重威胁着数百万中小学师生的安全。到2000年,有危险校舍500多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定必须拆除的C、D级危房300多万平方米。
附属设施严重不足。课桌破、板凳破、讲台破、教室光线暗的现象在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有的全镇所有小学没有一张讲台,全镇教师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许多学校没有通电,教室照明根本无从谈起!
学校生活设施严重不足。苏南学校一幢幢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苏北一些学校的宿舍却连最基本的一人一铺也无法做到。在一所农村中学由实验室改建的宿舍里,22张上下铺,最多的时候竟然挤了88个学生。几千所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只好在露天就餐;没有水冲式厕所,“方便”之处成了学校最不方便的地方。
这就是现实!这样的教育条件,怎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怎么能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怎么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强烈愿望?在江苏省社会发展规划中,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日期被定格在2020年,而江苏省委提出,到2010年全省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硬骨头”还是在苏北。沉甸甸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压在每一个江苏人的心头。
面对严峻的现实,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推进经济与社会、苏南与苏北、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时任江苏省省长的梁保华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也是执政为民最具体的体现。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苏南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情况下,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帮助苏北提升整体教育发展水平。
“结合10多年来在苏南地区实践教育现代化的探索,我们确定了推动苏北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苏中教育现代化崛起、引领苏南教育现代化提升的整体发展思路,努力推进教育均衡。”省教育厅副厅长祭彦加说。走均衡发展之路使江苏把发展教育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经济落后的苏北地区和农村,一个个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战役接连打响。
政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注重均衡,带来了对农村教育的巨大倾斜。“2003年全省对农村教育投入101亿元,2007年达到199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由70亿元增加到165亿元,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增长了1.3倍多。”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沈九林说。
一系列以推进区域均衡和城乡均衡为主题、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特别是苏北地区农村办学条件的战役次第进行:消除危房、确保师生安全成为江苏重点抓好的头等大事。2002年春天,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能不能集中1年时间,将全省中小学危房全面消除?省教育厅的态度只有一个字:“能!”省长办公会立即决定把两年的危改资金5个亿一次性拿出来。2002年危改决战,500多万平方米危房全部消除,改建、新建校舍691万平方米,全省73个有危改任务的县(市、区)全部通过“无危房”验收,消除学校危房的任务圆满完成。复建校舍100%竣工,没有一个学生在过渡房越冬上课。此后,即使是2003年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苏北地区也没有发生一起校舍倒塌事件。
2003年,江苏省启动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共投入4.2亿元,全省累计新增单人课桌凳290.7万套,维修单人课桌凳293.1万套、讲台4.4万张,通电并安装照明设备教室13.2万个。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室里破旧不堪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农村学校每一间教室窗明几净,课桌凳焕然一新。
2004年,“六有”工程开始在苏北试点,全省计划用两年使每所农村中小学都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要求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农村孩子在安全、卫生、优美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六有”直接关系到每个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撑。2005年,江苏省财政安排3个亿用于支持“六有”工程,同时还安排3.5亿元帮助薄弱地区推进“校校通”工程,安排1.1亿元用于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的免费发放,拨出12亿元补贴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加上其他几个项目,省财政当年安排的教育专项经费高达22亿元!
在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05年,江苏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了全省教师省定津补贴标准全部落实到位,为此省里每年需要转移支付12亿多元。2007年,实施“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制作覆盖义务教育阶段24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光盘,为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县的4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免费配送,并同时为这些学校的20000多个班级配备相应的课堂教学视频播放设备。
2008年春季开学,苏南地区1000所优质中小学的近3000名骨干教师踏上了赴苏北地区支教的路途。在此后的1年里,他们将深入到徐州、宿迁、盐城、淮安、连云港5市最薄弱的农村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教研活动、参与教学管理。在江苏,如此大规模的苏南教师支援苏北教育的行动已经是第二年了。这项被命名为“千校万师支教”的工程,是江苏省又一项加快苏北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计划通过4年的结对帮扶,使受援地区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师资素质、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取得实效,江苏省财政每年将拿出4000万元,给予每所支援学校4万元补贴。
在苏北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之后,“目前已经进入由硬到软,由外部到内涵的发展阶段”。祭彦加告诉记者,师资、管理这些关乎教育发展内核、决定素质教育推进效果的内容,正在成为苏北教育质量提升、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这种转变,正得益于江苏此前对农村和苏北教育持续不断地补血,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硬件难题。
苏北教育面貌改观百姓得实惠
“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江苏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六个一样”的要求正在变成现实。这是该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均衡的巨大成就,让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普照。
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泗洪县,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都有了教学楼,所有教室全部实现楼房化;“三机一幕”走进了中小学教室,90%的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配备了语音室、微机室。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进入城镇学校、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正在逐步得到实现。建大撤小,搭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开始的时候,曾有一些群众不理解,家门口的学校怎么能说撤就撤呢,围着领导“保”学校的事屡屡发生。当布局调整优势凸显以后,要求并学校的群众来信直接写到了省教育厅——我们的村小也要撤,我们的孩子也要到中心校去上课!
昔日教室里高高低低的破旧课桌不见了,两条腿的椅子、三条腿的凳子彻底绝迹。所有教室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数以十万计的学生摘掉了小眼镜。孩子们开心地说:“教室里装上了电灯,就是阴雨天我们的眼前也是亮堂堂的。”
沭阳县胡集中心小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所农村学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200多人。在硬件建设中,学校添置双人床850张、餐桌280套、保温饮水桶85只,还新建男女生浴室、购置大型洗衣设备,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学校的条件好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学校了。“原先放在家里,回家以后,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孩子时常出入游戏厅和网吧,有时还会在外面闹事。现在孩子寄宿在学校,我们在外地打工就不用担心了。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政府。”一位学生家长动情地说。
不仅是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不知不觉中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转变。有了干净整洁的宿舍,有了自来水龙头,又有了水冲式厕所,条件好了,早晨起来叠被子,饭前便后要洗手,成了许多学生的生活习惯。他们在学校里逐渐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回到家里,孩子们又以新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又影响他们的邻居。就这样,一家家,一户户,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正在告别过去,逐渐走向文明。
“2000年年初,苏北的一位县教育局长曾经感慨,苏南苏北办学条件相差了20年,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在办学条件上的差异正在被逐步抹平。”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陆岳新说,目前,在江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大大缩小,多年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
让学校一样好,让人民群众一样满意。从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这一目标,14年的时间江苏省已经走过了12年。这12年饱含着心血、汗水和奉献,更饱含着收获和成就。追求高质量、均衡成为这12年中江苏教育发展的最强音。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