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高校智力融入生态岛建设
|
来源: 2008-1-7 11:17:00 |
|
从今年开始,崇明岛每年一千多吨的芦笋废弃物,将成为抗肿瘤功能食品的生产原料——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伟菁刚刚完成的科研课题,崇明芦笋的利用率一下子从原先的40%提高到100%,仅此一项,每年给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千万元。记者获悉,“芦笋课题”只是华东师范大学参与生态崇明整体开发的一个缩影。从为崇明岛制订第一个生态建设发展规划起,华东师范大学就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优势,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学科优势,集全校之力,为崇明岛建成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智力支持,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典范。 崇明岛地处上海北翼,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中央和上海对这一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崇明岛确定为综合性生态岛和国际性海上花园。面对如此重大的发展项目,拥有环境科学和河口海岸等学科优势的华东师大全面参与:对崇明地区水域形成、发育、演变进行基础研究;开展土地资源开发与海岸防护的工程研究;参与研究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着手生态岛建设发展的系统研究与湿地建设的恢复研究。 作为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部市合作”重大项目——“崇明生态岛建设”三年前启动,与此同时,华东师大王开运教授领衔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课题根据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以及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并制订了未来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崇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控制指标体系。而困扰崇明岛多年的盐水入侵问题,也通过这一课题得到彻底解决:崇明岛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设立了预警系统,一旦崇明河口的水分盐度达到一定标准,就将启动预警系统。 崇明东滩湿地是上海市目前仅存的优质自然资源,被列入“拉姆萨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如何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东滩湿地成为崇明生态开发的首要任务,为此,华东师大与上实公司共同开发崇明生态示范区,共建崇明东滩科学实验站。 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先进的生态建设理念为基础,在崇明东滩生态综合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科技主力军的作用。据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健健教授介绍,崇西是长江口的第一个湿地系统,被称为长江口湿地的“牛鼻子”。这一纬度带内,汇集了全球十几个特大型河口湿地,面积是全球所有湿地面积的80%以上。为此,华东师大又与崇明旅游局共建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实验成果令“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珍妮·马德威克女士惊叹不已:“在如此小范围的土地上,竟浓缩了湿地的几乎所有类型,科研价值非常珍贵,全球少见。崇西湿地的保护经验,不仅是中国湿地保护的样本,也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悉,华东师大在崇明滩涂、鸟类、植被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级和上海市的数十项重大攻关项目,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前瞻性参考,也对上海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也在崇明落地生根。以华东师大的科研力量为支撑,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为循环经济建设铺路搭桥。河蟹养殖是崇明的重要产业,其产值占崇明农业的三分之一,但崇明却从来不产蟹苗。近年来,长江天然蟹苗的逐渐枯竭从源头上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中华绒螯蟹”之父、华东师大陈立侨教授等合作成立蟹业研究中心,攻克了在仿长江生态环境下中华绒螯蟹蟹苗培育技术的难题。通过对长江水系优质中华绒螯蟹亲蟹的培育、筛选,其亩产优质生态蟹苗可从原先1、2公斤提高至8公斤,按照25%到30%的成活率计算,可收获成蟹2到3万只。目前,崇明1300亩生态蟹苗足以满足20多万亩大水面成蟹养殖的需要,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而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孙卓博士开发的新型光源照明器件,也率先应用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前卫村的玉带桥和主要道路两侧都装上了LED。据介绍,LED用于景观照明,比霓虹灯节能70%。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