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生死教育”昨走入小学课堂
|
来源:新闻午报 2007-9-10 17:04:00 |
|
曾经刊登了上海幼儿园将引进“生死教育”的报道。昨天下午,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正式把这一教育搬上了课堂。课堂上,一名幼年险些残疾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让同学们体会到要珍爱生命,要学会感恩。
培育种子深有感触
一周前,竺老师让每位同学挑选了一粒绿豆播种在小花盆里,昨天,学生把培育了一周的绿豆种子带到活动现场。小张同学每天给种子浇水、施肥,但绿豆还是没有发芽。“我现在觉得,一粒种子发芽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张深有感触地说。
“我的种子前天发芽了,可是我昨天一不留神,把花盆给打碎了。”“我的种子前天也发芽了,可能我水浇太多,昨天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汇报培育经历。最后统计发现,只有三位同学的种子培育成功。“培育一个生命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学纷纷说道,“我们种一粒种子都那么费力,爸爸妈妈把我们养这么大,要吃多少苦啊。”
现身说法学会感恩“我要感谢我的妈妈,要不是妈妈,我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说到自己的父母,徐飞是最有深切感受的人。在讲台上泣不成声的她,更让同学们感到,要学会感恩父母。
徐飞是五年级2班的学生,出生两个月时,她的妈妈发现她下肢的运动异常,经医生诊断,竟是严重骨盆脱臼。妈妈四处寻医,终于有家医院愿意为徐飞手术。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妈妈一度辞掉工作,全心照顾女儿。现在,徐飞已经完全和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徐妈妈说:“当时医生说,幸好发现得早,要是拖到一岁后,肯定会留下后遗症。”徐飞的故事让同学们都很感动。
“生死观”教育应适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峰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开展“生死观”教育十分必要。但王教授提醒老师们,“生死观”教育要适时适度,否则可能会引起消极的结果。
他对一些如“写遗书”之类较为直接的教育方法并不赞同。“在中国,死亡到底是个十分忌讳的话题,要考虑到小孩子的接受能力。”王教授说,过分强调死亡的概念,可能造成幼儿的恐惧,如果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很可能对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
“生死观”教育还将在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的155名同学中开展,这拉开了黄浦区11所“生命教育”基地学校巡礼活动的序幕。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