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来是两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今年也不例外。记者在广西代表团代表提交的建议中发现,不少代表关注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出现的各种情况,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了建议。
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建康
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向惠玲代表认为,在表面上看这是教师本人严重丧失职业道德,但“师德缺失”的背后,教师的“心理危机”不能忽视。
向惠玲说,一项全国范围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至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北京市也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向惠玲认为,造成教师“心理危机”,有社会、学校、个人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解决教师“心理危机”,给教师一个阳光心理,应引起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她建议,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时要更加人性化,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关注和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出现的难题,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变化,疏通教师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地投入教学工作。
另外,在教师准入阶段,要尽可能地把心理缺陷者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添加心理、精神方面的测试,保证教师的高素质。
规范中、高考加分政策
除了呼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向惠玲代表还认为应当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真正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向惠玲介绍,目前全国的加分政策共有两大类:一是对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的照顾性加分;二是奖励性加分,其中包括对学生自身成绩的奖励,如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等,均有不同额度的加分。另外则是对学生家庭成员的奖励,如农村独生子女、纳税大户的子弟、高校本校教职工子弟等等。有统计显示,除了教育部的规定外,不少省市还都有自己的条条框框,各地林林总总的优惠种类累计达到192项之多。
加分类型之多,使得整个高考加分出现混乱,加分政策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载体。结果是,弄虚作假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很多普通孩子则只能“裸考”,未考先“输”。
因此,向惠玲建议有关方面对目前的考试加分进行清理,除了政策加分外,清除掉那些实际上不利于素质教育、可能滋生腐败、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考试加分,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避免考试加分政策被权势者操纵、利用。
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
黄如梅代表是百色市的一名高中教师,她充分了解到该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的窘境,呼吁国家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问题。
黄如梅调查到,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校点多面广,有的离县城、乡镇所在地较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因此不少教师自己没有住房,只能以校为家(特别是外地教师);不少教师因往返路途较远和不便,星期一到星期五只能住校,还有部分教师由于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得住校值班。
黄如梅告诉记者,目前农村教师住房比较紧缺,部分教职工有的挤占学生宿舍、学校各功能教室等居住,有的投奔亲戚或在学校附近租民房居住,形成了一支特殊的“走教”队伍。此外,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住房绝大部分是旧教室改造而成,而且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房屋大都陈旧、潮湿阴暗,因年久失修,房屋漏雨、粉化、破裂等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已成为C级危房甚至D级危房。
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均专项用于学生宿舍、教学楼、教学设备改善等,没有用于改善教师住房条件的专项资金。而地方虽多方努力,但因点多面广,财政困难,无能为力。
黄如梅代表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住房难的相关政策。二是实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安居工程”,以中央财政为主,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住房难问题。三是国家每年安排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住房建设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住房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