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其实是“臣民教育”,有优有劣。中国可借鉴其道德教育,但在公民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不单是青少年学生,每个年龄层的人都要“补课”———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群在昨天金钥匙·南都公众论坛发表的言论。
廉洁政府是新加坡的“幸运”
昨天,龚群给深圳市民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国家软实力:公民素质——— 漫谈新加坡公民教育》。龚群说,目前在新加坡实行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其实是“公民”和“道德”两个概念的合并。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公民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心。
龚群认为,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也直言其弊端所在。他指出,新加坡的公民教育,是将国家、政府和民族混为一谈:公民忠于国家,也就是忠于民族和政府。但这种教育是错误的,容易导致民众对政府的“盲从”,“如果政府错了,应该怎么办?”龚群甚至认为,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其实就是“臣民教育”,因为其教科书中更多的是强调民众对国家的责任,而很少强调公民的权利。
“这种教育的好处是能够形成社会凝聚力量,但如果政府本身出现腐败堕落,将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不过龚群也指出,新加坡最“幸运”的地方,就是有一个高效、廉洁而且自律的政府。虽然教科书里没有强调政府对公民的责任,但政府却很好地做到了。
责任与权利应有机结合
不过这样一种“幸运”的模式,显然是其他国家无法“依样画葫芦”的。在谈到新加坡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时,龚群提到,新加坡的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一个好公民至少是一个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在这方面新加坡下了很大工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另一方面,中国公民社会还在成长当中,“不是说一点影子都没有,但成长艰难”。他认为完备的公民教育体系,应该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与公民享有的权利、国家对公民的责任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但对于由政府主导的“公民教育”,也有市民担心如果政府本身出现腐化,是不是公民教育也寸步难行。对此龚群举例说,这正如一个生病的人,如果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该听,而不能以为听了他的话也会生病。
也有观众提问,国内大学现在更多的是注重英语和西方理论模式的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方面是不是应该起带头作用。对此龚群说,在我国18岁的青年就是公民了,但他们多还在高中阶段。所以公民教育应该在高中时期就非常完备了,“如果到了大学还要进行公民教育,证明青少年的公民教育是缺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