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在第26个教师节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听中学教师上课,并与中小学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代表座谈。在赶赴兴隆的路上,温家宝对同学们说,免费师范生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懂得中国农村,就不懂得中国国情,希望他们将来投身农村教育,把家乡建设好。
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从教,了解农村、适应农村,是现实的要求。在笔者看来,温总理对免费师范生的要求,同样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育政策研究机构与教育评价机构的要求,唯有平等对待农村教育的思维,才能让农村教育不被漠视,才能让农村学生都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与此同时,从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出发,应积极推动建立当地老百姓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学生呈逐渐递减趋势,在北大、清华,农村户籍学生不到20%,就连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学生也只有30%左右。究其原因,除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村学生接受教育质量较低之外,还有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城市化办学思维,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高考试卷出题,测试的内容有利于在城市生活的学生,有些题材的内容,城市学生很熟悉,而农村孩子则可能闻所未闻;其二,高等教育招生指标向发达地区倾斜,重点大学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这些大学都存在严重的“地方化”情况,教育部虽然明文规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不超过30%,但现在超过30%的重点大学仍有不少,而即使总体比例不超过30%,具体分析当地的录取人数和生源数,当地考生的录取几率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三,高考制度改革,尤其是自主招生改革,从笔试的组织,到面试的安排,都主要从城市学生出发,而较少考虑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农村学生的赶考成本、存在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问题等等。随着自主招生参与学校的增加、规模的增大,农村学生的劣势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不仅是大城市的教育管理者、办学者有这种思维,就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管理者,也用城市生活思维来办农村教育,比如,农村学校的撤并,生活在城镇的领导,似乎不了解农村孩子上学要走10里甚至20里山路的现实,一声令下就撤掉村庄中的学校,迫使这些孩子要么选择寄宿,要么每天赶路几个小时,付出更多的交通费用,也冒更大的安全风险;还比如,对于农村学校教师的起居,生活在城镇的领导也不太关注,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一名农村老师说,学生回家后,住在学校里的女老师,要在校门上加上三把锁,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担心受怕的生活,最终选择离开。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发展我国农村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为此,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扭转既往的城市教育思维,了解农村、关注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来设计适宜的教育发展政策。
必须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生数有2亿多,各地的教育发展情况很不一样,农村的教育情况尤为复杂。要让各地的教育都得到发展,教育决策必须针对各地的实际,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政府部门、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转变思维,还远远不够,这就必须建立教育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应该赋予当地老百姓、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教育决策的权利。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已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在推进这一改革举措时,同样存在城市化思维,不少人认为,这种决策机制,只有在发达地区、城市中才能推进,而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尚无条件,可以说,这是教育管理者的臆想,也是对农村受教育者的歧视,在我国农村村干部率先试点直选之际,没有理由怀疑农村老百姓民主参与教育决策的能力与素质。
(作者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