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开学,市实验小学就组织了一次家长会,请来教育学者张文质做报告,题目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认为,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在许多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会有问题家庭存在。
陪伴孩子果真如此重要?现在家长都那么忙,陪多少时间才算陪,具体又应该怎么陪?对于这个话题,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有一些疑问,有的甚至会提出相反的观点--我们当年都是撒养长大的,父母哪还时刻陪伴着,不是照样健康成长、事业有成了嘛!
对于这种相反的观点,张文质解释说,现在和以前已是时过境迁了,今天的环境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多了,以前的孩子哪会一出门就面临交通问题,一个人在家就容易迷上电视和网络游戏?更别说现在的竞争与就业压力远超过以前了。另一方面,以前虽然家长陪孩子时间少,但是你还有兄弟姐妹呀,他们之间可以相互陪伴与相互学习,这在今天哪有条件实现?所以说,今天的孩子需要比以前更多的父母陪伴,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听了张老师的观点,记者颇有感触,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少校,回到青岛工作时,孩子已经快上完小学了。由于妈妈平时也很忙,孩子一直住姥姥家,在学校成绩、纪律都很差。少校想,我在部队什么人没教育过,管个小孩子还不是小事?然而,当他用尽各种方法试图转变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晚了。后来他放弃了,一到周末自己回老家,不愿见儿子,这愈发加剧了父子间的隔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从懂事到上小学这段时间,是性格、习惯、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形成的模板主要来自父母,一旦错过就很难补救与改善了。
相比而言,少校的儿子还算幸运的,看看那些从小因为父母离异或者其他原因而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他们才更可怜,没有最贴心的温暖、没有朋友般的交流、没有及时的鼓励、没有活生生的范例……你想想这些孩子心理怎么会平衡,怎能保证不出现网瘾、早恋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身边更多的在父母悉心陪伴下茁壮成长、出类拔萃的孩子。记者的一位朋友在检验检疫部门工作,他的女儿去年保送上了青岛二中,因为孩子不仅当过班干部,而且各科成绩都很出色,英语、化学还拿过全国比赛一等奖,作文在很多刊物上发表过。问他有何教育"秘籍",朋友说也没什么,就是孩子从小喜欢坐在他身边看他写东西,再大一点就经常一起读书、讨论问题……这位朋友的例子给我们一个正面启示,父母的榜样要比单纯的说教重要得多。
当然,陪伴孩子也并不是说要形影不离、事事过问,如果陪得太过了,又可能物极必反,孩子自己的空间太少,受到的约束太多了。记者认为,要把握好陪伴度,一定要学会接纳孩子、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以孩子为主体、点到为止。而不是就要把你的思想和认识硬压给孩子,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要"陪孩子共成长",而不是盲目地陪,为什么老人陪不行,必须父母陪,因为父母与孩子距离最小,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而随着孩子的快速成长,父母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这样才不至于"过时"。此外,不只是陪学习,也要陪玩、多带孩子出门接触社会,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的确,现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那些双薪家庭来说,很难抽出更多时间来陪孩子,有的家长还会抱怨说"陪孩子是一件很累的活"。对此,一位过来人的感悟可以解除你的"疲惫"。他认为,你一定得珍惜这十几年的陪伴,因为过了这十几年,你想陪都没有多少机会了。不是吗?一上大学,一年半载回来一次,等工作了、成家了,你需要"陪"的时候就得提前"预约"了:"周末回来吃饭吧?""这次过节能带孩子回来吧?"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后悔,当年怎么不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
世上没有后悔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珍惜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这十几年,这不仅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对你自己也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