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
本报记者多方调查,透视在焦灼、阵痛中前行的撤点并校,探寻改革背后如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优化,让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
上学路遥孤儿离乡求学
2001年,广东省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原来星罗棋布的“麻雀学校”,解决了乡村儿童就近入学的问题,但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兼之大量父母带子女外出务工,这些小学不仅招生越来越困难,师资也令人头疼。
于是,撤并“麻雀学校”已是大势所趋。
“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下,席卷农村。大埔县百侯镇横乾村委会的权丰小学首当其冲,当年便被并入5公里外的横乾小学。
四年级女学生温晶晶家在寮下村,本来上权丰小学只需要10分钟,现在上横乾小学,要走5公里的山路花3个小时,不得不在学校附近住宿。但每个周五晚上6点多,晶晶还是要独自从学校走回家,“开始时很怕黑,后来就习惯了。最怕是下雨天,走黄泥路真的很危险”。
她是个孤儿,还有两个哥哥。此前在横乾小学附近寄宿,两个哥哥都会照顾她。后来大哥打工去了,二哥去读初中了,十几岁的温晶晶只能独自料理生活,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出水痘,没有钱,也不知道怎么去看医生。
听说根据大埔县的政策,横乾小学还可能继续与其他学校合并。对此,横乾小学校长罗建华一脸愁容,对这所漂亮学校依依不舍。
事实上,继续合并的传闻出来后,群众议论纷纷:与其等学校被撤后小孩再转学,还不如早做打算,现在就跑去县城读书。民间出资助建的横乾小学原来有60多个学生,学校一下减少了20多人,后来又减少了十几个,流失的学生大多去了大埔县城里的小学。
如果横乾小学再被撤掉,晶晶该怎么读书呢?她摇摇头:“还没想那么多。”与晶晶住在同一排借宿房的7个横乾小学的学生,或许以后也要和晶晶一样,小小年纪过上寄宿生活。
这样的担忧不仅仅在大埔的乡村。
在化州鉴江开发区,当地试图将石头小学、甲塘小学和东方红小学三所小学合并,而从石头小学到新教学点的唯一通道,被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切断,学生上学安全隐患很大。
载着记者穿过新茂化公路时,东方红村委会龙坡村村长庞卫干停在路口,左右观望穿梭的货车、油罐车、摩托车和客车,在确认安全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动摩托穿过马路,他无法想象年幼的学生何以应付这样的车来车往。
目前,因群众意见较大,这三所学校的合并已经暂停。
负担加重辍学潮流涌动
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还因城乡经济差距而产生“剪刀差”,这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从江林中学转到江谷中学,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四会市江谷镇小乐村村民吴世财,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因为家穷影响了孩子的前程,吴世财感到很愧疚,“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想读书,但付不起一星期六七十块的费用,要是江林中学还在就好了。”身边一位老人附和道。
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小乐村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
费用究竟增加了多少?
来自小乐村的中学生给我们算起了账:“打一桶热水,都要5毛钱”。上江谷中学,交通费每星期来回要10块钱(读江林中学是6块),伙食费一天10块(在江林中学一个星期才十几块),一个星期的总开支要60多块,是在江林中学的4倍,这还不包括每个学期的寄宿费120块。
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江谷中学读书,一个月便需要支出480块钱,这对以打柴为生的小乐村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村民吴世强砍柴多的时候,一天能砍200多斤,算下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除去家用,根本不够小孩读书。“碰到下雨天就无法上山,有时砍多了林业站还会来罚款。”吴世强说。
因此,一些学生被迫辍学,在大垌村摩托仔随意地用手一指,便能发现辍学孩子的身影。大垌村的王伙珍(化名)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9月开学后,她在江谷中学呆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辍学打工,一度在酒店当“DJ公主”。
退休教师冼文初说,江林中学并入江谷中学后,已经有120名左右的学生辍学。
爆满与萧瑟城乡学校两极分化
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明峰称,化州并校的力度很大。根据该局提供的资料,2007年化州市撤并教学点105个,2008年撤并小学207所、初中9所,两年共撤并学校321所。仅两年时间,化州撤并的学校就占学校总数的37.5%。
同样,大埔县的小学由2002年的254所减少到如今的142所,七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的比例为42.3%。
四会市教育局副局长钟丹说,四会中小学数目从2001年调整前的175所减少到目前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
撤并势不可挡,步步推进,一些农村学校却日显荒凉。
在四会市江谷镇顺带小学,两栋三层楼高的校舍空荡得有些萧瑟,其中一栋还是2005年修建的。这栋新楼,随着部分高年级学生转到大垌小学就读,只用了一年便人去楼空。
两栋校舍的整修总共花费20多万元。据顺带小学罗校长透露,如果今年学校的孩子继续流失,顺带小学不久后将会被全部并入大垌小学,地处偏远的校舍到时如何安置,“我心里也没谱”。
同镇的江林中学被并入江谷中学后。原校址至今没有用作其他用途,学校操场上的篮球架亦未拆去,校舍的教室中胡乱堆放着一些杂物。
与乡村学校空落落的校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小学塞得满当当的。
并校之前,顺带小学原有85名学生,大垌小学只有43人,并校后,顺带小学还剩12个学生,大垌小学增加到75人。除去大垌小学六年级毕业的17名学生,大约有24个孩子在并校过程中流失了,这些流失的孩子大多到了县城读书。
面对逐年涌入的乡村学生,大埔县城的小学不堪重负。大埔县城的大埔县第三小学近三年每学期增加100多人。“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完全饱和了,好多班达到了六七十人,县教育局要求我们减少招收乡村学生,可还是不断有人要来。”一名副校长表示,真没料到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会给县城的小学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大埔县城其他三所小学的情况也和大埔三小类似,其中县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的学生人数都已超过了3000人。
县城学校虽然学生人数陡增,但经费状况并未跟着改观,导致后勤服务跟不上。另外,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也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加大。
鉴于县城小学因为拥挤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现状,大埔县教育局已经计划在县城新建一所小学。
算账
温晶晶原来上权丰小学只要走10分钟,并校后上横乾小学,走5公里山路要花3个小时。
小乐村学生
原来上江林中学
来回交通费6元
伙食一星期十几元
不用寄宿费
现在上江谷中学
来回交通费10元
伙食一天10元
寄宿费每学期120元
化州市前、去两年共撤并学校321所,占学校总数的37.5%。
梅州大埔县的小学由2002年起,七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的比例为42.3%。
四会中小学数目从2001年调整前的175所减少到目前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
弊端探源 并校政策、城镇化,谁是真正推手?
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兴衰对比日渐强烈,记者在大埔、四会等地采访中遇到的村民反映,这是普遍现象。对此,政府部门与当地群众有着不同的解读。
对于并校之后,县城小学成了“巨无霸”,而农村小学萎缩的格局,大埔县教育局刘剑涛局长表示“在掌握之中”。刘认为,城里的教学有保证,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008年,广州一党校教授来大埔讲课,指出“大埔若要发展,就是要把农村的孩子都弄到县城来”。
刘剑涛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城里”。
四会市教育局主管布局调整的钟丹副局长认为,这主要是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到县城甚至外市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出生人口也会减少。”
另外,一些原来在农村的家长到城里打工,赚钱后在城市买房或者租屋,便将孩子接到教学条件更为优越的城里学校就读,甚至把户口也转到城里,因此,撤点并校也是顺应城镇化的大趋势。
在钟丹看来,本来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就相对薄弱,学生纷纷到城镇读书后,生源已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只有七八个学生,老师要奔走一天教几个年级、几个科目;还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很多农村读书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开始学英语,因为农村学校很少有英语老师。”
然而,一些村民对上述官员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些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远了,本来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顾的,现在只能让孩子到城镇读书,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村民们所讲的“人为”,还反映在资金投入上。大埔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专项资金,只投入县城中小学和各镇中心小学,镇以下学校无一得到。因此,虽然横乾小学合并了权丰小学,但并没有拿到相应的配套资金。
大埔县教育局刘剑涛局长解释说,镇以下完全小学并校之后,校舍完全够用,因此不用下拨资金。而给予镇以上每所小学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是80万,中学为120万。
校舍够用可能是事实,但镇以下小学却普遍感觉经费紧张。2008年9月开始,化州的甲塘小学和石头小学的财务统一由东方红小学管理,就是买一根粉笔,都要到东方红小学申请,正常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大埔三小黄副校长坦言,过快的撤点并校让一些乡村小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到县城读书,导致乡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乡村小学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而教育质量越下降,流失的孩子就越多,乡镇的学校就越办不下去。
随着进县城读书孩子的增多,大埔县城的租房价几年间翻了一番,学校周边同样的一间房,租金从每月150元左右涨到了300元左右。
困境求解 布局调整要讲实际解决新问题需要新方法
宗族观念影响过去是村村办小学,如今要合并了,有些人受宗族观念影响,会不愿意孩子到邻村读书,也担心孩子受其他村的人欺负。
可行选项:龙门县决定原则上是所有村小都合并到镇上的中心学校,不存在村村不服的问题。
担心路程远不如在自家门口上学方便,还增加了花销,如果让太小的孩子走读上学,确实难以令人放心。
可行选项:龙门、德庆采取先并高年级,保留村级小学和部分教学点的办法来解决。
校舍问题不少学校是集资兴建的,有的还是华侨出资,如今要撤并,感觉很难向别人交待,同时空置学校如何处理也是问题。
可行选项:德庆、龙门等利用空置校舍开办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
2007年,就部分网友反映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在回复中要求: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这被舆论解读为,国家在叫停“强行撤并”。
教育部承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并校后一些同学上学难和辍学的情况,也引起了基层教育部门的重视。
四会市教育局钟丹副局长强调“这是个别情况”,她表示局里一直重视“防流杜辍”,每个镇的辍学率都控制在省控制线2%以下。“这些个别情况的发生,也可能是父母或者孩子根本不想读,或读不下去。但如果真是困难学生,我们会按标准给他们一定补贴;如果是中学生,我们会鼓励其住宿和报读补贴更高的职业中学等方式,帮这些孩子渡过难关。”
四会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从2002年开始的,但撤并力度加大是在2004和2005年,“因为起初几年一些群众不理解,需要耐心做工作”。
四会、大埔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强调,他们在推进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因地制宜,跟村民充分耐心地做工作,取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才进行学校撤并。
四会等地还采取先并高年级,而将低年级保留在原来的教学点就读,再逐渐撤并的做法。并校后,要求小学安排老师送学生放学走一段路程,或者协调村里购买校车接送。
德庆县做的更谨慎,他们目前只是把五六年级合并过去,甚至有的学校只是合并六年级,一至五年级多还在原来的学校读书,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农民的抵触情绪。
在该县马圩中心小学,记者了解到,由于合并的原因,学校的一至四年级各有两个班,而五六年级却各达七个班。在该校107个住校生中,全部都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多为11、12岁,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针对废校利用难的问题,德庆和龙门县还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开办幼儿园的做法。
在龙门县教育局中小学教育科科长范卫萍看来,此举不仅可以占领学前教育的阵地,使农村家庭子女也能及早接受规范的幼儿教育,也可较好地实现当初村民或华侨捐建校舍的价值。
德庆利用空置校舍办幼儿园的经验甚至得到了雷于蓝副省长的关注,前不久她还专门来德庆考察了有关情况。
“其实,利用空置教室办幼儿园是多赢的结果。”德庆县教育局局长周勇志分析,“农村幼儿教育空间很大,又有大量的教室可以用,何不如多办些幼儿园,既能有效利用校舍资源又能办好学前教育。”
周勇志认为,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老师工资没有财政保障,所以要收一定的学费,目前德庆的标准是每个学期一个孩子收300元左右。按照这个标准,一个老师能收20个孩子,这个幼儿园就可以维持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