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语对一些成语的刻意“误读”现象,使附载着国学常识的成语,其含义与常识本身“谬以千里”,影响了一代的中小学生;每年高考作文中暴露出的“关公战秦琼”类的国学常识错误,更是一年胜似一年,让大众有的不是“笑”,更多的是“尴尬”和“悲哀”。
“乌鲁木齐哪里有国学班啊?我真想让孩子学学《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从小让她感受一种气氛。”在银行工作的秦女士说。秦女士的女儿今年7岁,对影视明星如数家珍,对中国古代先哲的名字却非常陌生;能够熟练地与小朋友用英语对话,却背不出《诗经》、《论语》中的篇章。对此,秦女士深感忧虑。在记者的接触中,有秦女士这样想法的家长很多。他们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汉文化、学习中国经典名著,我们的孩子怎么就没个地方学习国学知识?
新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张经理认为,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不知感恩、攀比跟风等问题,都可以在学习国学中扼杀萌芽。“现在的年轻人都热衷于过各种‘洋节’,而我们的一些传统的节日则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这是令人担忧的。当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消失之后,这个民族最终将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