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当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政策惠及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时,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校园里挂出了这样一个条幅:“‘两奖一助’是党和国家的恩情,知恩图报,人人要拿出实际行动”。这条幅是院长孙建中书写的,它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孙建中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
孙建中一家三代人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本人创业20余年,建成了一所近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但至今却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居所。2007年,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工会授予他“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他这样解读自己的选择:创办这所民办高校,一是替党和国家分忧,二是为广大求学无门的孩子提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平台。
教育是一项需要用我们的心和良知去经营、去体贴、去温暖的事业
驻足万人规模的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抚今追夕:学院发展初期,没有自己的校园,靠租赁校舍艰难办学,为了找到适合学院教育教学需要的合作单位,为了让学生享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孙建中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转遍了石家庄的大街小巷……
校舍找到以后,孙建中拿出积累的全部资金来为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几十名因家庭贫困而濒临失学的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他动情地说:“学校是代表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进行教育的场所,教育是一项需要用我们的心和良知去经营、去体贴、去温暖的事业,我们不能忍心看着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穷而失去求学的机会,使他们像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过早地蒙受生活的苦难。”然而,此时此刻,又有谁能够想到,他和他的创业者们却依然挤住在仅有30平方米的简易宿舍里……
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一年,新校园建设工程被迫停滞两个月,而接下来又遭遇连绵的阴雨,严重影响了工期。眼看着9月8日就要开学了,而8月20日新校舍还没有完全竣工。为了能按时开学,孙建中日夜坚守在工地上,有一次连续72个小时没有合眼,工棚里泡袋方便面就是一顿餐饭,一双皮凉鞋在工地的泥水中踩踏得变了形,裤管在雨水的浸润下附着在腿上,汗水一次次被烈日晒干,一张刚毅的脸庞被工地的扬尘涂抹成土灰色。工人们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感染了,主动加快建设进程,从而保证了学院的正常开学和新校园的如期使用。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新校园终于在曙光中迎来了第一批新生,校园里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和家长排成了长龙。
“创新、创业”成为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的特色与传统,每一位来学院的新教师都要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孙建中说:创业是没有止境的,创业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凡是与学生有关、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他都追求完美、要求优质
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带有行业背景的文化,2006年以来,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大型文科实训基地和语言情景室。置身于多个语种语言情景室,举手投足于“绅士部落”或是漫步于“和尔小镇”,亦或走进“职业校场”,浓厚的异域情调及现代化的职场气息迎面而来。
同时,学院还建设了可以接收12个外文原声频道的卫星接收系统,建起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数字化视听和红外线语音室,装备了投影屏幕,实现了文化课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同步进行授课,达到了班班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目标。为了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标准的师资队伍,学校重金聘请国内外师资。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一切,他都追求完美,要求优质。
孙建中通过办学实践总结并提出的“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让职业人来培养准职业人”、“让职业院校真正发挥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的理念及经验做法,在高职界同行中很有影响。10年的办学实践,孙建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说,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责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哪怕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