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刘海明:“教育斜塔”很危险
|
来源:荆楚网 2008-12-1 16:19:00 |
|
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弊端,除了少数讳疾忌医的业内高管人员有可能矢口否认外,公众对教育弊端有目共睹,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国际人才高峰论坛”11月29日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 朱先生的发言,让我想起了意大利比萨小城奇迹广场上的那座斜塔。千百年来,比萨斜塔享誉世界,在于其斜而不倒,其谜底迄今尚未揭开。如果将教育体制比作一座高塔,这座“教育高塔”是垂直矗立还是发生倾斜,显然是个蛮有趣的话题。假若朱先生开列的三大“病症”号准了教育体制的脉,则这座“教育高塔”属于不折不扣的“教育斜塔”。比萨斜塔闻名于世,并成了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一分子,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斜塔”是想当“遗产”,一如既往地斜下去,还是及早从地基修复,把斜塔变正,这确实是个艰难的抉择。说它艰难,成为世界“教育遗产”不难,只管让问题生存,代价是葬送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而要矫正“教育斜塔”,必然涉及到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个苦痛不亚于割这些人身上的肉。不管是哪种选择,我们这座已过而立之年的“教育斜塔”都很危险??割裂历史文化、学科封建制、管理官僚化,这样的局面再不扭转,“教育斜塔”早晚有垮塌的哪天。不论其垮塌是一夜之间的轰然倒下,还是倒地的姿态很优雅,最终危及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其那个时候全民族高唱《教育国际歌》,不如及时动手修缮这座特殊的斜塔。 两点决定一个平面。曾几何时,令世人仰慕的象牙塔沦落为“教育斜塔”,究竟是谁之过,怕是找不到具体的元凶。朱先生列举教育体制中的病症,前两个现象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这个“教育斜塔”。文理分科,注定了教育之塔的地基先天失衡。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巅上汇合,这个论断不是文理分科的借口,而是对学术最高境界的概括。对中、高等教育而言,科学和艺术必须两条腿走路,达到博士阶段后,再各自爬各自的山,末了在山巅上汇合是可以的。如果在知识的童蒙时代便分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的拥有量方面“骨瘦如柴”,也就没啥值得奇怪的了。文理分科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教育斜塔的无形地基,而教育行政化则是有形的地基,把政治模式??人世间最劳神、最耗费心计、最容易扭曲人性、最妨碍效率的一种经营之道,照搬到教育领域。结果,校园成了官场,再坚固的象牙塔也架不住人心的踢场、私欲的吞噬。教育行政化和文理分科这两个地基性质的因素作用下的象牙塔,最终不扭曲成“教育斜塔”,反而成了咄咄怪事! 我们不需要“教育斜塔”若干年后变成所谓的世界教育遗产,这样的斜塔很危险,亟待从塔底到塔顶来自大的改造。“教育部立即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取消大学行政级别,修改高等教育法,建立起大学的职员制;提高国民的阅读能力!”网友的这个药方,仅供国务院参考,而不是教育部参考。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